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10天前
查看: 6883|回复: 5
收起左侧

[分享] 古典建筑-斗拱模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4 2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概念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也作枓拱、枓栱。由斗、栱、翘、昂、升组成。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 p/ w! C" P- |% u
$ U6 y: I% Y( U3 N( [& ~* U+ g

9 `: \; B3 }  }7 q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d7c9ca3f2d6bb5a47c1e71c2.jpg
! r* m1 H1 M$ M- Y: ~' s' O0 C3 M( T- a4 o: D8 u
斗拱(15张)7 d1 j8 O7 ^$ M( x

, s+ [3 \- P% `7 Z编辑本段起源和演变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9 P$ ~" r! {' e* t  ], h

% ~- j. M# P, A4 v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5 c$ T3 j7 N; \. Q* r& ^, O. W

9 U$ G  p4 n* ~& B  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6 }$ }* V8 Z* Z. `/ \; _! W1 n
8 O6 D$ {  A% f3 Q( r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D5 d, a% Z: @1 a9 V

" ^0 l3 V. P. E4 J9 H* K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 D3 e, F# o- b6 R! L. `+ H! G) \/ e% W" u. g/ c6 X6 h% W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3 `7 [" P9 X" k* A

- f- R% o( Q1 m! U3 t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 n) g7 ?2 M' h" U3 o5 f/ X& \. E1 D' U( v0 s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9 y; s/ _5 j0 s, ]1 x' f  {" z
3 {/ D. R# [; l$ R* F) E3 s
  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变近许多,作用减少),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 m6 e/ E6 ^* B7 c
8 f" s+ |6 @: i: [* S7 @1 m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2 k: Q5 o7 V- o1 j4 v
9 V0 J3 `5 P8 v  y  四、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了抗震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1.jpg

斗拱模型.rar

227.15 KB, 下载次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1: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模型应当使用Google的Sketchup6.0打开
1 Y& l  \/ n- q! [% v+ t4 _我也是刚刚看到的。要有人能转化为机械行业的SolidWorks或者UG一类的软件格式,请一定共享一下。
发表于 2012-5-22 07: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邢台
哇 有图片 有说明 太给力了!!!!
发表于 2012-9-1 16: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 P/ k! L/ @/ g3 x+ _$ e
斗拱结构,古人确实有才!  |( i! M' j: @: ]* Z
我们也设计个什么自嵌套连接啊……
发表于 2012-9-12 2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谢谢分享啊。
发表于 2012-9-15 09: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新竹市
受教了~!!  古人真的很有學問阿  ~!!!  謝謝坂大分享 :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