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675|回复: 10
收起左侧

[分享] 中国承认三峡工程确实带来不利影响 须妥善处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9 1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会议强调,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国家扶持、多元投入,区分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为此,一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镇安置移民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二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四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   五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系统,形成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六要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会议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范围,包括尚未纳入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长江干流、长江口、汉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5个控制区,涉及8个省 (区、市)的408个县,流域面积63.3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环境压力最重的流域之一。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流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饮用水水源和水生态安全面临考验。“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分区控制、突出重点,统筹规划、综合治理,海陆兼顾、河海统筹,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流域及近岸海域水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水平,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解决突出的流域水环境问题,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会议要求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开展考核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修正案(草案)》,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中央军委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发表于 2011-5-19 11: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1-5-19 12: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鞍山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1-5-19 14: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当初有国家级的专家极力反对,他是死不瞑目啊!
发表于 2011-5-19 14: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榆林
谁知道将来还有什么样的情况需要面对。
缺电,永远都要缺电
发表于 2011-5-19 15: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意见归意见,反对归反对,既然都建了,就要好好利用,开个会,讨论一下,强调一下,也是必要的,支持温总理!
发表于 2011-5-19 15: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黄万里教授其人以及生平:
    黄万里(1911—2001),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父亲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诗人,中共建政后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万里1934年赴美留学,1937年归国,自此倾毕生心力于大江大河治理。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
    黄万里去世时,他的女儿说他是一个永远讲真话的人,为讲真话,他可以不顾时局变化、切身利害。而他的一个学生也说,在中国水利学界,黄万里代表了科学家的良心。
    黄万里两次反对中国的重大水利工程:三门峡而三峡,前者已经得到验证——证明他说的是对的,而后者还有待观察。尽管黄万里反对的声音是尖锐的、刺耳的,但他的存在,代表了另一种声音的存在,而这种声音正是最缺乏的声音。
    23岁赴美留学,改学水利
    1911年,黄万里出生于上海,父亲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1932年,黄万里以优异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专业是铁路桥梁工程。
    毕业后他在江杭铁路工地上给工程师当助手。如果不是席卷南北中国的两场大洪水,出身名门而毫无骄奢之风的黄万里或许会就此发展为一名铁路桥梁工程师。
    1931年长江、汉水泛滥,仅湖北云梦一县,7万生命被洪水冲走;1933年,黄河水灾,大堤决口十几处,人财物损失无法计算。
    黄万里生前多次说过,两场洪水激励了许多青年奋志学习水利。当时唐山交通大学同学中有三人放弃铁路桥梁工程师之职,计划出国改学水利,22岁的黄万里就是其中之一。
    1934年元旦,黄万里赴美国留学,广求名师于美国著名大学,从天文、地质、气象、气候等基础学科学起。1935年,黄万里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水文科学硕士,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工程博士(该校第七名、中国人中第一名该学位获得者),并在田纳西工程实习,任TVA诺利斯坝工务员,比国民政府派员前往见习要早10年。
    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26岁的黄万里学成归来。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和北洋大学邀请他前往任教,他一一婉拒,理由是,自己考取的是官费留学,花了老百姓的钱,现在最切要的是亲身参与中国的水利事业,不欠黎民百姓的钱。
    于是,黄万里成为四川省水利局一名工程师,继任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开始了长江上游干支流之间的行走。1938年至1943年,他和部下先后六次长途考察,在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江河两岸走了3000公里,训练了40多名工程师。
    性直敢言,坚决反对三门峡工程
    中共建政后,黄万里执教于清华大学水利系。他当年的助教回忆说,黄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耿直,敢说敢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针对谁,他都是照说不误,有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 这种性格,在他反对三门峡工程的意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请前苏联拟定一个在黄河下游兴修水利工程的计划,1955年,原列宁格勒设计院拿出设计方案。前苏联境内很少泥沙量大的河流,他们的专家缺少泥沙河流治理经验,所以他们拿出的方案整体思路就是蓄水拦沙,要在黄河干流建造46个水坝,三门峡大坝只是其中之一。
    1957年6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水利部召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开会,给前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
    准确地说,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一位名叫温善章的人提出改修低坝外,只有黄万里一人,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前苏联专家的规划,其余的人异口同声,赞成三门峡大坝上马,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黄万里对此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批驳。
    他说,黄河“造床质为泥沙”,是万不可在三门峡筑坝的。他认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设计思想基础上的工程,因为它违背了“水流必须按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三门峡修建拦河高坝,泥沙在水库上游淤积,会使黄河上游的水位逐年增高,把黄河在河南的灾难搬到上游陕西,造成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等祸患。
    研讨会开了10天,黄万里参加了7天,也辩论了7天,到最后,会议就成了以他为对象的批判会。
    预言三门峡祸患得到验证却无功
    三门峡工程1957年4月动工,1960年9月建成。建成的第二年,黄万里的预言即不幸被言中,大坝内泥沙多达16亿吨,一下子淤积成灾。第三年,潼关河床淤高4.6米,渭水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航运窒息,渭河平原即“八百里秦川”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无法避免,两岸百姓生计受到影响。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改建无可避免。1964年,在黄河两岸凿挖两条隧洞,铺设四条管道,泄水排沙,同时,8台发电机组炸掉4台,剩余4台每台机组发电量5万千瓦,共20万千瓦,只是原设计发电量120万千瓦的零头。
    这第一次改建还是不行,五年后的1969年,又第二次改建,花了6000万元,将原坝底的6个排水孔全炸开,而黄万里早在动工之初就力主这6个孔不要堵死。
    有关资料显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1964年动工改建,直到1973年12月改建才最后完工。
    按照一些水利专家的看法,三番五次的改建后,原指望带来黄河清水长流的三门峡工程,已经水库不是水库、电站不像电站,成了个四不像。
    实际上,反对三门峡工程时,黄万里的身份已是右派。1957年黄万里在“鸣放”期间发表的一篇小说《花丛小语》使他坠进了深渊。当年七月,人民日报为“右派恶毒攻击”专辟的一栏的题头“什么话”,就取自毛泽东对他这篇小说的批语“这是什么话?”。到了1973年,三门峡工程改建末期,黄万里这名右派被发往三门峡工地,白天劳动,晚上读书,“自研治黄之道”。
    1978年,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的黄万里在全校最后一个摘掉了右派帽子,此时他已年近古稀。远在异国的儿女问他,身体好不好,要不要人照顾,他总是说,“我什么愿望都没有,只要我的观点能发表、能为世人所知,就行。”他最看重的是他的观点能不能得到认同。
  继续说真话,屡次上书反对三峡工程
  之后黄万里在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工作。他最关心的是长江三峡工程,和1957年一样,他的观点又是与众不同——反对三峡工程上马。
  他想起了半个世纪前在长江上游的实地考察,他开始极力证明他的观点。其中的一个重要论点是:长江河床的造床质是砾卵石,不是泥沙,修建大坝后砾卵石难以排出,将堵塞河道,天长日久,后果不堪设想。
  黄万里说,以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局面,“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在长江三峡筑高坝)祸国殃民的工程”。这一回,他预警了蓄水后卵石淤塞重庆、四川水患、浩大的工程开销和必将酿成祸患的移民安置。
  为此,黄万里分别于1992年11月14日、1993年2月14日和1993年6月14日三次上书江泽民和政治局常务委员,表达了“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观点和原由。1994年1月25日,黄万里再次以举报人的身份致信“中纪委、监察部合署举报中心”,“举报国务院在长江三峡高坝修建问题上,置本检举人劝阻说理于不顾,违背宪法‘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的规定。虽此坝业经人大通过由国务院定期动工修建,但国务院不能卸却核定该坝修建可行性成立的责任。请监察部举报中心查明处理。”
  可以说,黄万里对中国水利事业满怀着一腔热血,连续上书都泥牛入海的情况下,他仍没有放弃对中国水利事业的关心。2000年4月,黄河问题越来越突出,他又把自己治理黄河和长江的意见,寄给国务院的总理和副总理。这年他已年届89岁,且处于癌症晚期。
  2001年8月,在与癌症抗争17年之后,黄万里再一次躺到了病床上,中旬,癌细胞扩散,病情日益加剧。
  8月8日,他时昏时醒,在两名学生探视完离开后,他向时刻守候在床前的夫人要来纸笔,留下了遗嘱:
  
  万里老朽手启予敏儿及沈英夫妇弟妹:
  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
  万里遗嘱2001—8—8手笔候存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尽管人微言轻,黄万里并不以自己的意见遭受打压而悲观灰心,在不改变三峡工程上门的情况下,又对长江堤防建言,其心可谓伟大。
    2001年8月26日下午3时05分,黄万里在他任教50年的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悄然离去。去世前一周,8月20日,是黄万里的90岁诞辰,清华大学水利系为病重中的黄万里举行了庆祝活动,赢得全场最长时间掌声的,他的女儿在贺词中说:“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政治条件适合的时候,他讲真话;政治条件不适合的时候,他讲真话。对他有利的时候,他讲真话;对他不利的时候,他还讲真话。”
 与此相对照的,是三峡工程上最为党所倚重的专家,中科院与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
  2000年春,病中的张光斗得到国务院三峡工程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郭树言的亲切探视,过后将他的谈话以“张光斗同志关于三峡工程谈话纪录” 文件形式报副总理,总理及全国人大委员长。
  张光斗也谈到防洪,他说的是:“或许你知道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比我们对外宣称的要低,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看过后曾以此质疑长江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承认清华大学的这份报告没错。”
 “但是,我们只能以降低蓄洪量到135公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这会影响长江江面的正常航行。但记住,我们永远、绝不能让大众知道这点。”
  很不幸,在黄教授逝世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所有预言在一条条的实现,三峡工程对外宣称的防洪能力也从万年一遇降到了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直到提也不提,而老百姓也并没有因为用上了三峡电而使家里的电费开支节省多少,相反夏季拉电限电倒是时有耳闻。无数三峡移民背井离乡,很多甚至都没有拿到移民安家费,种了几百年的优良土地却荒废了。
  作为手中没有选票的p民,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我们党和政府的工程规划和投资,也不知道每次工程都肥了多少政府官员。但是我们至少有权利去过问,为什么我们头上的天空不再像儿时那样湛蓝,河水里再也没有小鱼和小蝌蚪的嬉戏,记忆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已经成为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和公寓而我们却只能在有空调的房间度过越来越漫长的夏天和冬夜。
发表于 2011-5-20 14: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地球不住了,我等到移民到月球。。。。
发表于 2011-5-20 14: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为什么这几年地质灾害、自然灾害如此频繁?
发表于 2011-5-21 13: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中国人口太多了。不死一 点怎么行。
发表于 2011-5-21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菏泽
工程既然进行了,没有后退的路,只有努力去解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