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师徒四人中,沙僧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是出了名的。这当然有其特殊的深层原因。首先,他曾在流沙河为水怪,吞杀了许多的过往行人,罪孽深重。这一污点使他在悟空、八戒面前无形中矮了三分。悟空被压在五行山后,过着“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炼狱生活,根本就没有机会为非作歹。八戒被贬后投胎为猪,虽然也曾在高老庄兴风作浪,但也不过是将高小姐翠兰关押起来而已,没有多少恶念恶行。只有沙僧,遭贬流沙河后,大开杀戒,专干些伤天害理打家动舍的勾当。尤为凶残的是,他竟然将打杀的几个取经人的骷髅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到处炫耀。因而他皈依佛门,必然要背上沉重的罪孽包袱。他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更多地包含着浓厚的赎罪报恩思想。. K5 K: |/ R; }9 J3 l! |: J- |
! c5 h* F1 m h3 C8 N! M 其次,沙僧最后投身唐僧门下,悟空八戒都是他的兄长,从传统社会的长幼孝悌观念来说,在两位师兄面前,他只有听命顺从的份。西天取经途中,沙僧较好地遵循了“君子不出其位”的古训。对师父,他能尽弟子之职;对兄长,他能守弟弟之份。在悟空与八戒的摩擦中,他总是首先维护长兄的权威,对八戒时时劝解,起到了平衡作用。从这点来说,沙僧确是取经队伍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5 m4 ^" ~$ b7 q7 D! X# L, c/ P, d; K9 }2 m7 ~
平心而论,沙僧是取经队伍中心性比较坚定的一员。在这一点上他与常嚷嚷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陪媳妇去的八戒不可同日而语。小说第23回,“四圣试禅心”,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化为一母三女,以色试四众。面对美色金钱的诱惑,八戒“心痒难挠”,而沙僧却“转背回身”。当唐僧要他留下时,沙僧作了一番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表白:“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须知,这是沙僧加入取经队伍后碰到的第一难,刚刚受戒即有此坚定信念,确属难得。/ ?% Y! C* P! t+ ]6 X
s! e2 b' Z/ W! Y: K0 U9 D
取经路上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取经队伍如同汪洋中的一条小船,稍有动摇,便会有舟覆人亡的危险。小说第40回,红孩儿作法,将唐僧摄走,无影无踪。悟空因师父不听劝告,认妖为善,气极之下说出了“散伙”的话。这本是一句气话,但八戒竟信以为真,随声附和:“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上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在此关键时刻,沙僧的及时表态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他从散伙的利害关系入手,“师兄,你都说的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既从大处着眼,又充分照顾到自身,因而使悟空回心转意,八戒急忙认错。一场散伙危机消弭于无形。
' s( T2 h* `, S- F; @; ]! S( C c2 P3 G
在对待取经这件事上,沙僧始终抱着非常虔诚的心态。在他看来,取经之事是为了将功赎罪,求取正果,因此不但毫无退悔,还曾三度劝说八戒。一次是在师徒离开火云洞以后一个多月,三藏思乡难息,八戒深恐魔障凶高,灵山难达,他就勉励八戒“且只捱肩魔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另一次是在四众离开比丘国后,三藏又兴思家之念,八戒亦觉路远难到,沙僧便劝八戒“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最后一次是当诸圣取得真经,来到通天河西岸,八戒再生退意,沙僧又劝他“休抱怨”。每当取经人存有放弃的念头时,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加以劝诫,由此说来,沙僧在取经队伍中确实充当了“粘合剂”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