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致使现代社会对古典文化的理解有很多曲解,甚至完全弄反了先哲们的初衷,比如:以德服人,长袖善舞……,呆若木鸡也是一例。
- d6 B2 Z4 I% n3 a. |
0 w4 _2 i$ A! j$ V7 S- U" S 【原文】
* E) f# G5 z; H" N1 _( ]1 Y) k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周《庄子·外篇·达生》。)) @8 K5 A" f; [; k: u1 M }, I
【译文】
5 @. I; J) G- ~/ k% }$ v 纪渻(音shěng)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虚憍而恃气:虚浮骄傲,而且自恃意气。,“憍”通“骄”。)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听到声音或者见到影像就有所反应,意思是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向”通“响”,“景”通“影”。)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德”,德性,可以理解为作为斗鸡的基本素质)( N' v3 Q. T( L( B) J0 |
【现代含义】
" I7 d& q# C5 r9 C% c 呆得像木头鸡一样。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U3 g) ~( j+ Z. m
【点评】4 F l: S6 w7 w
按庄子的原意,“呆若木鸡”其实是是一种修炼的“境界”。在他看来,外表活蹦乱跳、骄态毕露、强悍伶俐的鸡,并不是最厉害的,而目光凝聚、内蕴真气、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真正的“鸡”林高手:到了这种境界,不必出招就足以令别的鸡望风而逃了。
0 l( ]( `% _1 a: J1 F
- M+ h* U+ m% q' }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只不过与这些词语相比,“呆若木鸡”已经没有了丝毫褒奖的含义,反而成了一个代表“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致使现代社会对古典文化的理解有很多曲解,甚至完全弄反了先哲们的初衷,比如:以德服人,长袖善舞……,呆若木鸡看来也是其中一例。
( Y5 O# u+ J3 [, o8 `+ p6 J" R5 e
E, ~ T: i4 Y7 d( x 即使抛开“呆若木鸡”的原意,用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仍然有失偏颇——只可惜,现代社会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为了快点出名,不惜故意制造一些丑闻;有的企业为了知名度,不惜做广告恶心你一把!而我们身边的飞黄腾达者,也大多都是阿谀奉承、巧言令色的人!这些,都与重修养、轻外在的“木鸡”精神背道而驰——在这样的观念下,能“歌”善“秀”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呆若木鸡”何以会成为完全贬义的了。, H! g! I2 |( I: |8 V; s' {
8 T( B4 l- m# `4 c# l 真正的用人之道是把合适的人用在适合的地方,即使是真正的“木鸡”,你用它来做玩具,它边有了用武之地,成了“才”;如果你非得让它去下蛋或报时——你还说这是鸡应该做的——它们就变成了废物。更何况,我们身边的“木鸡”更多的只是“若木鸡”,花言巧语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那样的话也就不是他们了,能不能挖掘、发现并充分地利用这些人才,是领导者的一项关键职责。; u2 a1 T4 a$ B' T% D7 S9 I
$ k# R2 y5 U4 L' @
可见,无论你是能“歌”善“秀”者,还是属于“木鸡”、“若木鸡”们,其实并非问题的关键——如何区分周围的人,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作用和特长,才是根本所在。从这一点来看,是否“呆若木鸡”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