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着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古时崇阳县有一清官县令遐尔闻名,一日晚上微服走访,见一看管金币库房的官吏从库房中出来准备回家。鬓旁所扎的头巾下夹着一文钱,便上前质问,该官吏满不在乎地说是顺手拿的。经县令严厉指责,该官吏不但不认错,反而勃然大怒道:“你这是多管闲事!一钱何道?没什么了不起的!”县令回府后,立即写一判书: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然后,令左右将该官吏押来,当众宣判后,立刻将其斩首!这种以推论定罪的做法不足仿效。但库吏虽偷一钱,却不知防微杜渐,痛改前非,不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的行为,对今人有着很强的警示作用!此一文钱应该是守法的界碑。3 H" K5 S; E: B' r* e
古人之所以看重“一文钱”,正是因为它是守节的起点,守德的屏障,守法的戒碑。如果不从“一文钱”做起,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大贪官和坤,也曾廉洁过,后靠乾隆皇帝恩宠,发展到贪得无厌的程度。直至富可敌国,到后来,也只能落个皇帝赐死、一条白绫了断一生的结果。历史常常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成克杰、胡长清等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从一点一滴的不检点开始的。守不住“一文钱”这个最起码的防线,任其发展,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是必然的。这里写的几则“一文钱”的小故事,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在于说明:为官者,可别小看了“一文钱”! ) _4 \( @1 C+ \* D; g8 g' n f. |0 b1 f
——上述文章虽说的是为官者,对于为人何曾不也如此?在“文凭”这种“小事”上欺骗大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欺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