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6-11 14: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强化锻造工艺,如为碳化物带状,要采用二轻一重锻法,即在始锻温度与终锻温度四周要采用轻击,以防工件开裂.在温度中间值采用重击,加大锻造比,一般采用六面锻造成.变,将带状组织击碎.& d/ f, m( w* |3 e2 `5 i
至于铁素体带状,主要采用加大锻造比.
6 ?: r0 P* o6 M! J" @: e退火温度:碳化物带状为AC1以上30--70度,保温3---5小时,然后在680---770度(根据钢种合理选取温度)保温4---8小时,炉冷至500--550出炉即可,谓之等温球化退火.
( m( i: o2 _5 g$ {3 u! z% @8 q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锻后淬火,然后高温回火对大碳化物,及不严重带状组织有一定的细化效果.使工件的晶粒细化,增加了工件的韧性和耐磨性.
& R; f# G; K1 M( |, Q铁素体带状组织可采用高温退火,正火,及扩散退火后快冷来解决
# e' {. q% p6 Q) ^$ k高温退火及正火用AC3+30--70,3 h1 Y2 N. u/ Q4 p
扩散退火温度再高些: J M I( J& E! I: g
假如是低碳合金钢锻件,建议采用等温正火工艺处理。1 ^9 q' v* p0 z% a: Y" O6 k7 u! r
要消除带状只有做高温扩散退火才能达到,你可以反复拉拔后快冷可以有所改善, O3 c$ G: t/ W- w* V
高温扩散退火,同时采用多次锻造的方法可消除
' X+ b% t, m; T一般认为由于原材料原因造成的带状,等温正火也许可以适当降低,但是重新加热后缓冷,该带状还是无法消除。那么对于齿轮钢,最终热处理通常是渗碳后淬火+低温回火。而由于最终热处理时重新加热,材料不均匀还是存在,也就是说锻后要求等温正火来降低带状我觉得没有太大意义,我觉得控制原材料的带状(主要是控制P等元素偏析)意义更大。国外检测原材料的带状是检查淬火态的硬度,看硬度散差,我觉得这种意义应该更大一些!
! G% @0 d. b- B% k t x一般可以采用退火和正火的工艺改善.
?4 @2 y! f' ], z带状组织是一种原材料缺陷,这不是热处理所能解决的问题。扩散退火只能解决晶内偏析,并不能根除带状组织,这是因为原子在固态下移动的距离有限。
0 \3 @, E! U. i/ J! M- N v( x1 l
6 C% D2 q4 G3 N! Y9 j$ b6 c# {' K" M! G
本人对#6的话深有感慨。; M7 L+ K1 d, w' W- i
正火对≥3级带状组织(仅对成分偏析)很难改善,只要一退火,立马恢复。* d s/ R9 k% f- x( q; |' k
扩散退火时间太长,成本又高,又不一定根除。
* V) a- E+ n6 C$ ^) p. x* X9 G最好是先反复锻造,再视锻后带状程度确定正火次数。; |! I1 o0 [% n6 Z4 i/ Z0 C
, o; [# } m8 ]" M; K, F, Y5 t% Q% Z- P+ C& c7 L
锻造只能改变带状组织的分布方向。+ w. k& k- C/ k5 c: V# j, |
这样的重新锻造+ L% f7 ~3 J4 g! V R4 x8 [( Z
只要带状严重,退伙根本没有作用
8 e/ ?7 W$ s( ]8 G i" Q3 V理论说高温扩散退火可以,实际中有很大危害,晶粒粗化严重,甚至出现石墨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