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895|回复: 4
收起左侧

[已解决] 怎样区别碳氮共渗和氮碳共渗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9 1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tdragonfu 于 2010-5-19 18:39 编辑
9 c! _4 H) o: r& T  P$ a, m! k3 ?9 R! x
公司用三乙醇胺做共渗处理,温度约800多度,  我看到资料上三乙醇胺既可以做碳氮共渗也可以做氮碳共渗处理,怎么区别我们是碳氮共渗还是氮碳共渗?
发表于 2010-5-19 10: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碳氮共渗有高温碳氮共渗(氰化处理)和中温碳氮共渗之分.低温碳氮共渗也叫软氮化(氮碳共渗).
+ g+ h' E' f, v碳氮共滲一般是840---870度左右,氮碳共滲一般是540--650度左右,碳氮共滲是以滲入碳原子为主,氮碳共滲是以滲入氮原子。3 G/ J7 ~' M, E# m) c8 o& P/ Y& Z
高温碳氮共渗又叫做氰化。由于温度比较高,碳原子扩散能力很强,所以以渗碳为主, 形成含氮的高碳奥氏体,淬火后得到含氮高碳马氏体。由于氮的渗入促进碳的渗入, 使共渗速度比渗碳快,保温4~6h可得到0.5~0.8mm的渗层,同时由于氮的渗入,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加上共渗温度比较低,奥氏体晶粒不会粗大,所以钢件碳氮共渗后可直接淬油,渗层组织为细针状的含氮马氏体加碳氮化合物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碳氮共渗层比渗碳层有更高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弯曲强度和接触疲劳强度。但一般碳氮共渗层比渗碳层浅,所以一般用于承受载荷较轻,要求高耐磨性的零件。7 o7 a; O7 p8 s8 |
    低温氮碳共渗的温度较低,这时碳原子的扩散能力较弱,且铁素体溶碳能力很低,是以渗氮为主,形成氮碳化合物层。由于渗层硬度比渗氮层低,所以又称软氮化。由于碳的促进作用,软氮化的渗速比渗氮快得多。只要保温4~6h就可形成0.15~0.25mm的共渗层,大大缩短了共渗时间。软氮化的渗层除了表面的氮碳化合物层(白亮层),往里还有一定深度的扩散层,由氮化物和含氮铁素体组成,所以渗层硬度过渡较氮化层平缓,脆性较少。白亮层硬度虽比渗氮层稍低,但仍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高的疲劳强度。低温氮碳共渗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变形小,适用于碳钢、合金钢和一些模具的处理。+ j, X# h8 A, f4 d* }+ W
在美国的金属手册(第九版)第四卷上是这样区分的:8 l& E  f; D8 S/ L
碳氮共渗是一种改进型气体渗碳,而不是一种渗氮的一种形式。氮和碳同时渗入钢中。
% S+ U6 L- p; v. X2 ]氮碳共渗是在完全铁素体相区温度下,向铁基材料表面扩散添加氮和碳两种元素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M. B6 K! K) A+ I. j) Y5 j
前者是在奥氏体状态下,后者是在铁素体状态下;前者是以渗碳为主,后者是以渗氮为主。
2 w. j! b# [" M/ q) y! M碳氮共渗--carbonitriding, 以渗碳为主,作用于渗碳相似,只是表面硬度较渗碳略高,但工艺温度低于渗碳,可直接淬火。5 u0 s4 ]" G& m
氮碳共渗--nitrocarburizing,又称软氮化,以渗氮为主,作用与氮化类似,但其氮化物以Fe2-3N为主,较氮化之Fe4N韧性更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三维币 +3 收起 理由
wwjxgz + 3 技术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19 1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楼上说的很好,主要还是靠温度的区别来区别!
发表于 2010-5-19 16: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从温度判别,应该归属于碳氮共渗范围。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1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谢谢...明白了   我以前以为是软氮化   原来是碳氮共渗处理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