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489|回复: 18
收起左侧

[其他] 南极科考站 谁家最漂亮?(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9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南极是一个冰雪世界,为了揭开这块遥远陆地的神秘面纱,不少国家在此修建了科学考察站,有的是季节性的,有的是永久性的。单从外表看,这些科考站外型奇特,有点像外星飞船,但他们的作用只有一个:在能源、资源利用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给自足,保护环境。

593e3406t85411da9cd0a&690.jpg

比利时的伊丽莎白公主站
长:72.2英尺(22.01米)
宽:72.2英尺(22.01米)
高:27.9英尺(8.50米)

    比利时新建的“伊丽莎白公主”站是南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小巧、美丽、高效,而且仅在夏季才会“开花”。这是南极的首座零排放科考站,它通过一个精密的能源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由52千瓦的太阳能阵列和54千瓦的风力涡轮机组产生的有限能源。该站优先把能源分配给建筑物里的每个仪器和电子设备。在能量分配方面,生命支持系统和研究设备比洗碗机和便携式电子产品更加优先。也就是说,在没询问该站的负责人前,请不要把你的iPod插在电源上充电。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3: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本帖最后由 ftgww123 于 2010-4-29 23:14 编辑




法国和意大利的协和站(Concordia)
每个建筑物的直径:60.7英尺(18.50米)
高:39.4英尺(12.01米)

    这是全年不断进行科研工作的为数不多的几座内陆基地之一,这两个国家联合建设协和站的目的,是在这个最极端的环境下,为科考人员提供一个长期居住地。这些建筑物的鼓状外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热能,欧洲航天局研发的一个污水处理系统,把洗澡水和水槽里的水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重新利用。该航天局对协和站的兴趣不只停留在水管装置上:由于这里与世隔绝,而且居所有限、狭窄,跟长期的太空旅行所处的环境非常相似,欧洲航天局正在通过对在该站越冬的15人进行研究,确定这种生活环境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什么影响。
593e3406t85411d8abd8d&69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3: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593e3406t73b9b6242881&690.jpg
德国的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
长:223英尺(67.97米)
宽:85英尺(25.91米)
高:69.9英尺(21.31米)

    所有最新的南极考察站都是架设在冰雪之上,不过德国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做到了极致。这个重2500吨的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由16个基座支撑,每个基座里都安装一个受电脑控制的液压千斤顶,当它下面的冰层移动导致它发生变形时,这些千斤顶会及时进行调整。当积雪更高时,这些千斤顶还能把该站抬升到雪面上。第三代南极纽梅因站非常平稳,它不停运转,但是科学家只能感觉到一点轻微的震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3: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593e3406t85411d827c83&690.jpg

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

长:407英尺(124.05米)
宽:148英尺(45.11米)
高:39.4英尺(12.01米)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是南极最大的内陆基地,它面临最寒冷的环境,温度低达零下100摄氏度,并拥有最长的供应链。150名科学家和其他工作人员居住在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里,该站会一直屹立在这里。相关人员建设这座科考站用了12个南极夏天的时间,所有建筑材料都是用LC-130大力神运输机运来的。它由36根支撑物支撑,离地面大约有10英尺(3.05米)。该站的外形像个机翼。风加速从它底部穿过,防止积雪在它下面堆积。如果积雪堆积的太高,液压升降机会把它再抬升两层楼高。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3: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593e3406t85411d7c3cde&690.jpg

英国的哈雷6号科考站
舱长:64.6英尺(19.69米)
宽:33英尺(10.06米)
高:33.1英尺(10.09米)

    这是大小不同、将要首尾相连的几个舱中的第一节舱。研究人员已经在这里持续进行了54年研究,并获得大量极其珍贵的科学记录。这里是第一个确定人造臭氧层空洞的地方,因此联合追踪这种大气情况非常重要。但是要把这里的科考站固定在一个地方并非易事。布朗特冰架每年移动半英里,像个传输带一样,把正在悠闲喝茶的科学家送进南极冰海里。为了防止老科考站随水漂走,英国建造了新站,用它取代被放弃的老站。这个新基地更像一辆休闲车,而非一个A形架:它上面的几个安装了滑雪板的支架会定期向后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593e3406t73b9b62a4098&690.jpg

南非的沙奈耶4号科考站(Sanae IV)
(三个合在一块)总长:576.44英尺(175.70米)
宽:48.6英尺(14.81米)
高:33.6英尺(10.24米)

    该站由3个尺寸稍微有点不同的建筑物构成。南非国家南极探险队的这个科考站在1997年建成竣工,它是这批新一代科考站中最老的一个。但其在技术上的缺憾会在地点(或所处位置)上得到弥补。它坐落在高大约是800英尺(243.84米)的一座冰原岛峰上。该站下面的空间相当于一个零下大漩涡,用来吸收雪,避免该站被雪掩埋住。此外,沙奈耶4号科考站位于距离冰川大约100英里(161公里)的内陆,坐落在固体岩石上,因此它是用来进行学研究和全球定位系统研究的最佳之选。由10名科学家、工程师、机械师和医生组成的一个科研队,会定期在这里工作15个月。他们把其称作实验室。
发表于 2010-4-30 08: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南长沙
中国的呢??
发表于 2010-5-11 20: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中国的,我想是中国的最好。
发表于 2010-5-11 2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
好像都有长脚!
发表于 2010-5-11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我国的中山站呢,在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14_51742633_20090116145053.jpg

中山站建干1989年2月26日, 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69°22'24"S,76°22'4O"E),站区平均海拔高度11米, 距北京
12553.16O千米。中山站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OO平方米各种运输工具19台,除先进的通信设备、舒适的生活条件外,还拥有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室,配备有供科学研究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中山站每年可接纳越冬人员25名,度夏人员6O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中国南极长城站

untitled.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22: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同时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我国南极考察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南极恶劣环境中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建设中国南极昆仑站作出突出贡献的全体考察队员表示诚挚的问候,并遥祝考察队员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胡锦涛在贺电中指出,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必将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这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南极奥秘作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区计划总建筑面积558.56平方米,本次南极考察主要实施建设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考察站建成后,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由于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都在南极大陆边缘地区,25年来,我国南极考察也大都在这些区域展开。内陆昆仑站的建成,将实现我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向南极大陆腹地的跨越。
我国跻身极地考察“第一方阵”
昆仑站站上南极科考四大“必争之点”的“最后一点”
昆仑站的成功建立,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7个国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绝大多数考察站都建在南极边缘地区,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和意大利、德国这6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5个内陆科考站。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它与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
矗立在冰穹A的中国昆仑站,是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原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揭秘
冰穹A:全球最好的天文台址
昆仑站建在气候严酷的冰穹A,是看重它的科研价值。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表示,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之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那里的观测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有说服力。此外,在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
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介绍称,冰穹A地区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
11个工程舱组成“昆仑”
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087米,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昆仑站主体建筑由11个工程舱拼接而成,整个科考站设计成内部功能舱与外部保温层两部分。昆仑站内共设有10间宿舍,室内设计与家具多采用暖色调,且在每个床头都有一个供氧终端。
据介绍,目前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根据规划,3至5年后,昆仑站将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站”在南极
1985年2月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南端建立我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1989年2月在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
挺进南极内陆
第一次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第三次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第四次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第六次2008年北京时间1月12日14时45分,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49814ffa_2ee81.jpg
发表于 2010-5-12 17: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老大。你别搞这么多啊
发表于 2010-5-12 17: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南非的感觉最好看,比利时的像飞碟,英国的像个巨兽
发表于 2010-5-12 17: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
“伊丽莎白公主”站最好看。
发表于 2010-5-12 17: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比利时和英国的我喜欢
发表于 2010-5-13 09: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喜欢中国长城考察站
发表于 2010-5-13 09: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我觉得安全是第一,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