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7 14: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3 分析讨论" R& O" @6 ]2 j" Q
由图5(a)可见,较大的负前角使波纹度增大。一般而言,负前角增大使得切削力增大,而增大的切削力。尤其是径向力,容易造成振动,从而产生波纹。减小负前角,切削力随之减小。但对于无后角的刀片,此时后角也同时减小。后角过小时会加剧后刀面与加工表面回弹层之间的摩擦,反而使切削力增大。因此只有选用适当的前角才能产生较低的波纹。进给量越大,波纹度越大。 2 [9 @/ B8 R7 g
切削速度和刃倾角对波纹度的影响见图5(b)。滚切速度、切削速度和刃倾角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参见图1) vt=vsine (1) 6 E$ w8 z1 N3 R3 q9 A9 z/ o
6 ~: j3 F2 x: [& ~/ A" }, b1 ~2 J所以提高切削速度或增大刃倾角都会使滚切速度增大。滚切速度的增大使得离心力增大,降低了切削过程的平稳性,波纹度随之变差。但由图5(b)可见,同时减小切削速度和刃倾角同样不能改善表面质量。理论上讲,无论v和e多么小都会驱动刀片转动(见式1),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轴承中存在摩擦,所以当切削速度和刃倾角都比较小时,刀片很难产生连续的滚切运动。所以只有选用适当的切削速度和刃倾角,才能使刀片均匀转动,从而产生均匀的加工表面。
( r+ S5 m/ L" L* K% _7 k由于切削参数对波纹度的影响趋势比较复杂,研究中采用了数学优化来寻找最佳切削条件。优化中使用的数学模型即为回归分析所得的经验公式。根据优化计算,对于使用滚动轴承和Ø12.7刀片的SPRT,当d=-12°, e= -13°, v=256m/min, f=0.14 mm/r时得到的波纹度最小。 ! z5 V3 A; Z1 ^
实验中还发现,在同样的切削条件下,当将刀轴固定使刀片停止转动后,就可以大大减小甚至完全消除振动,从而使波纹度降低至2~3µm。这进一步证明,振动和波纹都与刀片的转动有关。由于刀轴的偏心和轴承间隙,会使得切削深度变化,造成切削力波动,从而产生了振动。根据星铁太郎的论述,当振动是由外部的周期位移干扰所激发,并以自激振动的形式持续进行时,这种振动中含有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称为混合型颤振。一般情况下,振动所产生的加工波纹往往形成左旋、右旋或直纹的形式。但SPRT所产生的波纹有时呈随机分布。此时切削过程相对平稳,在刀具和工件上感觉不到明显的振动。这似乎表明,仅仅有周期位移干扰并不足以造成振动,如果其它一些参数,例如受力大小、干扰频率、系统刚性、阻尼特性、固有频率等不满足一定条件,振动便不会持续下去。此时的加工波纹仅仅是由于刀具的转动偏心引起。根据实验记录,此时波纹度较低,能达到3µm。 + M! W; T! {+ X! g, H: m' t
本文中使用的滚切刀杆在结构和精度上尚不十分理想,若经过进一步完善,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加工质量。为便于今后改进刀具的设计,针对刀片直径、刃倾角方向、轴承结构等因素对表面波纹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大量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用直方图图6表达了实验结果。图中横轴表示波纹度值,纵轴表示观测频数。 7 g3 a) w3 `7 M8 Z9 E
由图6可见,刀片直径越小,所产生的波纹度越低。这是由于随着刀片直径的增大,平均主偏角减小,这将改变切削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得径向力(Fy)增大。这一分析在测力实验中得到证实,装有Ø3mm刀片的刀具所产生的切削力是装Ø12.7mm刀片的刀具的3倍。影响波纹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轴承结构。滑动轴承刀具加工出的表面质量高于滚动轴承刀具。原因可能是滑动轴承的阻尼特性优于滚动轴承;同时滑动轴承结构较简单,产生误差的因素较少。从图6中还可看到,对于具有滑动轴承的刀具来说,轴承间隙越小,加工质量越好。
+ D7 [& b4 s( x因此可以认为,装有小直径刀片、小间隙滑动轴承的SPRT,更容易产生较好的加工质量。 1 o5 e P; W( \! M0 x
4 结 论" ~) d. Y* m* {: @! o7 C0 Q+ c
所研制的CBN-SPRT采用了弹性卡头周边装卡的方式。为避免刀具工件干涉并驱动刀片转动,采用了可调的前角和刃倾角。 ! G6 R t5 K$ V m3 d
表面波纹度主要由刀具的转动偏心和振动造成,振动由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组成。 3 ~: ?) @3 c0 R' _1 B
过大或过小的前角都会加剧振动、加大波纹度。滚切转速过高过低也会使切削过程稳定性降低,加大波纹。对于装有滚动轴承和Ø12.7刀片的SPRT,当d=-12°,e=-13°, v=256m/min, f=0.14mm/r时得到的波纹度最小。
- _; F) [; @' p1 K, t装有小直径刀片、小间隙滑动轴承的SPRT,更容易产生较好的加工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