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419|回复: 9
收起左侧

[转帖]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11: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德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rar

43.11 KB, 下载次数: 158

发表于 2009-7-25 1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为什么不大概介绍一下内容呢,我的流量实在不充裕啊
发表于 2009-8-4 14: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潍坊
看看,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
发表于 2009-8-19 15: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说实话,搞技术的最害怕就是管理啊!有心无力啊!
发表于 2009-8-19 22: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感谢楼主的分享~~~
发表于 2009-8-20 14: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理想、激情、生存 ---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马宁伟
% X7 j/ i8 I1 |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7 E3 R& N; ^4 H9 X: h& o0 N
1. 技术启蒙  W, Z! s- I* a9 z8 R5 v6 C" g
1977
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G: I* f- r' O2 l+ X$ ?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 ^/ W$ b7 N5 t5 g$ a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当时的工厂主产品 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5千块。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 t" H0 k+ |1 R8 S6 t( @6 W- R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2 p# {3 h) j8 R) j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芯削成20mm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5 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0.2mm。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然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l4 笔,每笔4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划”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9 z/ {) ~! U/ g3 E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0 ?0 D: S! E. X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乐器制作》。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 C' n# V+ t7 O8 X" ]& `, u
  _8 J# c1 Q9 T) q4 s1977
1978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W7 L* C5 _- k3 @5 [
   
我是1970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10年,成为工程师。
发表于 2009-8-20 14: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这是开头,大概有20多页挺长的这也是楼主不贴上来的原因吧!
发表于 2009-8-20 19: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看看我的流量
发表于 2009-8-22 19: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文章很长,得有耐心呀。
发表于 2009-8-22 20: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好文,值得看
# ~8 Q) O- }. ?* b感谢分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