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新编铸铁、球墨铸铁金相技术及蠕墨铸铁、灰铸铁金相图谱四册
$ H1 k u* p" F. ]! I; S, d: O A( q( q) `哪位大哥能上传一下:
9 S. m4 Z; b+ f) D第一篇铸铁及其金相技术总论9 w0 {) H; v ~ p7 a6 t
第一章铸铁的分类及" 相图 0 D* C; ]& C$ p; k5 P" H( Z2 T) |
第一节铸铁的分类 2 e8 q9 B5 C, ~: B; e1 g5 u
第二节" 相图 & 5 n6 j* d# D' I- \7 T
第二章铸铁的凝固结晶及固态相变’
; N, R% ]( {- B- c& o: c2 B" S, i( x& l第三章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6 M2 Z9 u, i2 W
第四章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 {- r# L- K8 c( J第一节缩孔及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 v* f8 _: {! Y# d* ^- I
第二节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
& ~+ G" q) K/ A, b) L/ I9 N$ U第三节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其防止&1 t/ a+ g; |5 t+ k( y
第四节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 }8 g" i' t* c第五章铸铁的发展及展望,’
) K, O3 V [6 ]5 @. y& N8 W9 D第一节铸铁的发展,’6 H1 A8 q3 A1 A/ K) y8 Y
第二节对现代铸铁的展望’2 @! o) N% r1 @4 c, }# h& X
第二篇铸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速用速查' r8 u$ _1 Z+ o- S" L0 _
第一章灰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2 t2 [! Z9 h! z
第一节灰铸铁牌号对照/ w; m# s4 }9 h' j6 ~ f* q5 K
第二节灰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4 C& b: u& C/ W- |8 ]2 O; l
第二章球墨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8 T# l. v. h" v% _0 e! ?( x第一节球墨铸铁牌号对照/ _/ K* {9 i9 S, i, X: K9 n% Q
第二节球墨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 p$ G3 b; G7 C& _第三章可锻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c! z1 W' `! T+ K. b* o g; s
第一节可锻铸铁牌号对照$ b/ O; ^& S- `8 l- }' B
第二节可锻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7 W) b6 S. |1 z- @$ v4 {0 X第四章耐热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 A, {1 H. D6 x3 V3 \- F9 k第一节./ 系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 S% A+ w+ p# a% q第二节.0 系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1 p0 y% T2 T) k5 t# a. S3 n
第五章高硅耐蚀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 M# z8 P! x0 v# v
第一节1/12’’33.4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S* j+ z [$ \$ m3 ~/ B: B0 _/ _
第二节1/12’.4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 M" e/ S! O- U G5 _! T& X
第三节"&’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2 o' e' \3 g: k( f第四节",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 R1 X2 d+ r3 l. j3 T( I第五节".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8 b6 Y. _6 @. L0 {/ B' G$ {第六章抗磨白口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 U A& `* p6 F$ z第一节01"23,4—5"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3 i2 L$ c8 a! p2 ~9 E/ h* }
第二节01"23,4—6"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7 E0 I5 i# q0 F i5 S
第三节01"2,73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F! Q2 L$ ?4 L) k4 _) {
第四节01"2,4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 B5 z7 l7 H' g. C J
第五节01"2,4/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8
~) B) V4 c8 i第六节01"2,&’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8+ _7 I; r/ U8 k, _ h9 p
第七节01"2,49&’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8 c- e3 J& V' P8 _
第八节01"2,8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71 A* f2 p _: ~, ~5 Z3 x
第九节01"2,4 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7$ R8 G9 K) D: ^* [
第七章奥氏体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9; x3 D1 u8 G; C( f' ]/ @3 H
第一节国际奥氏体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9- R1 Y9 r( f9 ?) T
第二节美国奥氏体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9 R4 A9 W0 q5 T, \- ]0 B
第三节英国奥氏体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
1 J! [( ?! F0 A0 W# H. c第四节德国奥氏体铸铁牌号及化学成分48/ \: Q& B+ p; t
第三篇铸铁金相试验技术. ~: z+ o( d5 _4 c3 I5 r# @" D
第一章金相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 h& b/ ?; R/ f+ a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2 J8 h6 D, e' C+ N
第二节透镜成象原理7) S4 W6 A" | c% f% D" x( e
第三节显微镜的成象/
; V2 K/ y, s7 Y6 [6 h# U第二章普通光学金相显微镜/4
s3 w4 E8 Q/ w5 o2 M% ]1 r. P7 C第一节显微镜的光学系统/4
/ ^' j1 n; O6 W3 C$ y, K$ P& R第二节照明系统/7
/ |: ^, L9 H' a' h8 [0 o第三节机械系统./- q$ f$ `, g7 A/ i% F0 ]- V' D i# V8 W
第四节显微镜的操作与维护./6 K; V6 Q& o3 R8 u! g6 v
第五节各类金相显微镜..
, w" l* y4 Z8 K: K4 F$ c4 [第三章偏振光显微镜899 L# Z5 u- P& w
第一节偏振光的基本知识89
" M4 J2 g7 m# m: ?+ q第二节偏振光显微镜的结构特点8% B8 h0 Q+ r4 G
第三节偏光显微镜工作原理8 }9 }/ {+ ^+ w- k
第四节偏振光显微镜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883 W8 s5 B3 L+ V7 J4 S
第四章干涉显微镜7
1 [2 u% u3 ]! Y* }第一节干涉理论概述7
6 T; l' p' j i3 ?, `第二节干涉显微镜7.
1 O$ \ S4 r" G第三节干涉显微镜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
( W! I/ h- @4 Q5 Z第五章相衬金相显微镜"2 i8 Q- @3 N5 K$ |
第一节相衬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
# H8 H9 F* i: h. L7 D _- z第二节偏光干涉衬度装置
, S% K8 Y' b: T; c( |第六章金相试样的截取与镶嵌
A B$ X$ z( U7 E, ]第一节金相试样的截取
9 f7 G1 s4 m4 N I第二节金相试样的镶嵌&
0 J: R7 J; t! c# D第七章铸铁金相组织及其性能的检测方法&’! K7 z! o; n3 `# R) G0 ^# h8 x* u
第一节铁液质量的检测&’
- G( b& g. j! |2 \4 D第二节铸铁金相组织的检测方法"
m1 ]$ L5 {+ \% u; c! X第三节铸铁物理性能的测试方法; O& q6 o( K W( P# O4 D
第四节铸铁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S/ F4 n2 X. Q* x! N
第五节铸铁铸造性能的测试方法&
" ^; J$ |: ]9 M; L( V: A. t- ?& q第六节铸铁使用性能的测试方法& G' Q f( T$ i/ f4 k/ ~
第七节铸铁材质无损检测方法. s0 {2 R2 U3 `% Q
第八章金相试样显微组织的显示"
2 ]2 m) z6 m# R4 R; M5 [& \0 R第一节概述". h3 N$ W/ i& P4 A( }$ u
第二节常规显示组织的方法"( F: ~ k' B' `! g$ [2 w
第三节特殊显示组织的方法
$ p; p/ H# P r$ }6 ?& M第三节薄膜干涉显示组织’"
( X3 B6 t5 j t; V第九章金相显微摄影及暗室技术
! k' O1 J U% ?/ P, ]& q第一节金相显微摄影
m, L, N. L4 v' g) ]! @3 c第二节感光材料. w5 t) L# ?8 a) ], A
第三节显微摄影技术要点. y0 ?: o/ t: i' Y }
第四节暗室技术
6 P% N6 \. J+ b4 |% Y3 I2 f第五节彩色摄影0 Z/ X5 n/ z8 p
第十章铸铁图像分析技术’""
; t6 v3 g/ C2 k4 I$ b9 n第一节铁谱磨粒图像获取及其预处理’""
* a/ l7 q5 e! C u7 U第二节图像处理理论研究’&
3 s+ _ {: i& ]/ s第三节铁谱图像数学形态学运算’’&
) Z9 m) E1 {/ X( D6 G; E1 n第四节铁谱图像磨粒分割与特征提取’&
]& Y; v# S- u7 p, _! Q3 ^第五节铁谱图像分类及磨粒识别
$ p8 X; D% q& w' E2 m' [+ n+ o第六节铁谱图像处理与识别系统
$ ]% d$ g! u4 [ m第十一章铸铁金相定量分析"# p( A/ a& u: s% l7 [* b
第一节概述"
& V4 y* S& E& a4 D第二节定量金相用的符号% U2 m2 x, [# b* O7 D0 S7 w% Y
第三节定量测量基本原理&
# @( o" Q( Y6 ^& Q/ j9 M第四节定量测量的基本方法7 {* D. K# |; t) }$ z( O
第五节测量误差. p+ {; D. W6 o6 G* t
第六节描述组织的特征参数与定量""( P N" j3 A/ m1 `
第七节定量金相应用例举
, f' [* h- r/ s' h. k' c$ e; N第八节自动图象分析仪应用简介&7 k7 E0 Z x8 H3 z1 I3 K+ ^6 [
第十二章显微硬度在金相研究中的应用
/ K5 o# Z% t o8 u% H" P7 T第一节显微硬度测试原理5 a" j* c* e- z ?
第二节常用显微硬度计’, B" @ S7 R, H2 }! O
第三节显微硬度在金相研究中的应用’1 T: Q) S5 c: ?; S8 p; l0 s$ j# b& |
第四篇灰铸铁金相图谱
) P/ \) \5 ?% ?/ J; ^5 n# O第一章铸铁中的石墨’"
5 |" ~# v& c J1 h" h. K! ?第一节石墨的晶体结构’"
l1 ?3 c0 e- E& J/ ?" R第二节石墨的晶体缺陷’6 Q' R9 y0 |" Q6 F X6 m6 S
第三节石墨形核的条件
+ Z! q: v3 U# e2 v6 |5 i% }# s第四节石墨生长机制&
$ }3 b6 Q2 g5 }4 P; E& F. }8 ]6 w第五节石墨生长中的分枝
- g* D; n; Z5 P5 ^9 r+ T4 r+ b第二章初生片状石墨的结晶"+ L% ]. F+ k" t% r6 y3 p& O1 T
第一节初生、, 型石墨结晶的热力学"" i" m5 j n p- k; w& U2 W
第二节初生石墨的析出"
7 V* P7 J3 `3 D* Y5 l J/ Q第三节./0 石墨' E5 E( v0 {0 R2 a! z* B
第三章灰铸铁初生奥氏体的结晶7 j+ n/ P9 d! l7 F( p
第一节初生奥氏体结晶热力学
) G J+ u$ d5 L, o! o第二节初生奥氏体的形核* a( i- @8 l1 k3 O7 u% N
第三节初生奥氏体的生长
5 L7 i( b# U8 t. D" g第四节初生奥氏体的宏观凝固形态
0 Q# V5 V9 ~+ N c: M% S9 F第五节影响奥氏体枝晶数量的因素
1 j, m# ^4 R3 |# o. R% ^第六节初生奥氏体枝晶对灰铸铁性能的影响"
, c+ R A7 W/ v) O4 O' A第四章灰铸铁的共晶结晶’
; x" c; G, n; r5 X第一节共晶结晶的热力学’; ?) x* Z d$ \4 \2 `; D. Y% _" C
第二节共晶晶粒共晶团的形核与灰铸铁的孕育- U9 I, Y3 E# a
第三节共晶团的生长———石墨片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与石墨不断分枝
% G+ U! G5 K; e+ m第四节共晶团的分类"3 [3 u, i* r- I
第五节共晶石墨1、2、3、4 型及珊瑚状石墨的形成"5 v4 U, J- R* s+ n& l+ b9 l
第五章灰铸铁共晶末期最后凝固" 区铁液的结晶&&
% z7 r: T' ?8 n5 l# P第一节" 区铁液的结晶特点&&
( ~. h" o- s1 ^7 U2 e! F6 L第二节" 区铁液的结晶&
$ C4 z/ d% d0 e2 c+ {2 }& T第三节" 区凝固组织对灰铸铁性能的影响&"
G7 r% z$ \. [# O) Q# R8 l- {: |第六章铸铁的偏析
& ~+ Q: f& y/ V2 z& G9 L第一节微观偏析的度量
4 O* @5 H' f6 \3 W$ U) `第二节影响铸铁微观偏析的因素"$ E2 b7 f$ r, g, o4 G
第三节灰铸铁微观偏析特点""- \' ]6 U: R/ N! }6 J3 g
第七章偏析对灰铸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h; S# C- b( V
第五篇球墨铸铁金相图谱
$ c1 i, x/ ^% N% @第一章球状石墨的形核&5 o6 y0 r! d) {: f) G5 x
第一节形核物质&
1 G- i8 c% r& `. x2 l# c: \1 x第二节形核机制’; k5 g8 e8 F( n6 s8 `/ l" O
第三节球墨铸铁的孕育1 _" B4 L, a$ k0 x: t' C' v) e
第二章球状石墨的生长% s- U4 s9 E1 u$ R6 h5 _
第一节球状石墨生长的工艺条件# Q2 C0 w( a/ ]1 w) f
第二节晶体按球状生长的结晶学条件’
/ G& N' @) G# t第三节石墨球的缺陷生长及过冷的作用"$ v4 s. r. o+ ~2 ~ N. r
第三章球墨铸铁中的奥氏体枝晶’
. [' `7 n0 l n第一节球墨铸铁的奥氏体枝晶分类’
/ J. G; W, Q5 _5 S第二节奥氏体枝晶的形成’: I# j! O3 ~$ y6 e
第三节影响奥氏体缓冷枝晶的因素
" [# W6 h! N' N) _( r$ V7 k第四节奥氏体枝晶对缩松的影响$ X7 p3 d, t9 I
第五节奥氏体枝晶对球墨铸铁性能的影响
5 S) Q1 `8 z" g; f2 U. S' l7 D: `第四章球墨铸铁的共晶结晶’* E3 ^: |* g# G a- \" \2 j
第一节球墨铸铁的离异共晶’9 @# c1 j, L8 J4 H0 k
第二节石墨球外围奥氏体晕圈的形成* G& ?( K% a* b& k5 T" T# g; \8 C
第三节石墨球在奥氏体晕圈内的生长
) ?* h+ a) }* ~第四节石墨形状与奥氏体外壳的关系* }# t5 a8 m9 Z8 J, H7 @8 @
第五章球墨铸铁共晶末期最后凝固" 区铁液的结晶
0 A* e0 K$ f# \第一节晶间碳化物
% m+ P8 a; y' @第二节畸形石墨/ w2 x: P( m% s1 g
第三节夹杂物7 j" _* X4 Q6 Y; ? A
第四节奥氏体及其转化组织
, @: o; a) Z* b2 q( t. a- w* s第五节缩松
7 Y$ j+ E4 B9 f, M第六章球墨铸铁的凝固形貌. x1 r+ g9 q& Q8 D& E( a
第一节微观凝固形貌
i( k; V! {% h7 G8 k第二节宏观凝固形貌&9 x% J" B4 B8 b1 b5 k) a5 p! E
第三节薄壁球墨铸铁的凝固; l; E) p# D: `- K- {
第四节厚壁球墨铸铁的凝固&
! v" p+ I9 t, ?7 E( f6 o第五节球墨铸铁凝固品质的评价’3 X( s4 w6 d; w" m8 I/ \
第七章球墨铸铁的偏析’) D5 |1 l* c3 w: P K
第一节元素在球墨铸铁中的偏析行为’
* s% g$ U; k8 _: X$ ]2 }7 D9 v第二节影响球墨铸铁偏析的因素"; m; @" u. I/ l5 e A$ \
第三节偏析对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F+ _7 I$ Z( o1 w# f" \
第六篇蠕墨铸铁金相图谱
' \' @) Z, V) g4 K5 o! x% R* V第一章蠕虫状石墨的形核
: |0 @, Q8 @" ]4 A! G9 d5 U1 M0 Q9 j第一节蠕虫状石墨的形核与蠕墨铸铁的孕育&
7 l3 _& Z% r/ m( n$ J9 X2 d; t3 G5 g" ^第二节蠕虫状石墨的雏晶&* c9 v! s6 `$ C, `0 q
第二章蠕虫状石墨的生长’. Z6 I4 |0 H; O7 c
第一节形成蠕虫状石墨的工艺条件’# a( a2 F& a+ ?2 ]1 c
第二节蠕虫状石墨的生长机制
' E% \. p( c, o8 l5 H第三章蠕墨铸铁初生相的结晶&# d5 j2 e, s3 M# l$ z
第一节初生奥氏体&$ S$ l4 v) e8 x1 r; T4 d
第二节初生石墨球
' s- W, A# |& N6 q( M第四章蠕墨铸铁的共晶结晶"5 F) Z7 R ?8 r
第一节共晶团的核心"" P" c0 C0 L. ?: S$ e
第二节共晶团的形成过程"
" v4 p8 }8 j( g0 g$ U5 s第三节蠕虫状石墨共晶团的特点"8 s2 t5 J9 _ G& T7 u' r( F9 A
第五章蠕墨铸铁共晶末期" 区铁液的结晶
; X. t6 t8 F I7 Z# Z第一节" 区铁液的特点: y1 M% H3 y( c5 \1 c v7 ^3 l
第二节在" 区形成的组织
6 F3 [) H7 p& I7 w第六章蠕墨铸铁的凝固形貌"- U2 l1 H2 m7 C6 E, k
第一节蠕墨铸铁的凝固过程"% O+ G, U) L m! t3 R3 m c# z3 ^2 @6 @
第二节蠕墨铸铁的凝固冷却曲线特点"
3 e+ G: \% d/ L3 h- N9 Z第三节蠕墨铸铁的凝固形貌1 w# {' U' ?6 r8 X: }! E
第七章蠕墨铸铁的偏析
$ j! m+ {) @3 h; `0 k. B x第七篇白口铸铁金相图谱
5 W8 H' R; |% E: ^/ G第一章白口铸铁概述"
3 A- F; C+ N6 M7 Q# o第一节普通白口铸铁"
& I! O( h( P6 }9 _; H$ `7 `. ^- j第二节低合金白口铸铁"7 s6 l: W7 g2 g' m% G$ p1 H* F
第三节高合金白口铸铁
3 \# Z Q- e$ n: I第四节合金元素在白口铸铁中的作用
5 i1 L1 h2 b. F, Z0 ?4 `! x5 m第二章白口铸铁中的碳化物的特性8 C+ R$ b+ ^- q$ c) A. b3 X$ ~
第一节碳化物的类型$ n: n! U: V3 j+ @- w+ C: ?; M
第二节碳化物的特性’! I a: o: c) [+ s
第三章白口铸铁初生碳化物的结晶) B7 L* Q/ h8 V
二节初生渗碳体"的结晶&&’
! E) k K i, Y$ s& D& n( q: L& E5 T/ P- h第三节初生碳化物’0 U+ f% q p2 R* ?) O
的结晶&&! {0 j7 _( v( k
第四节初生碳化物的结晶&&
. Y9 y* K( f2 p% m- _& A第四章白口铸铁初生奥氏体的结晶&
1 C; ?5 x( R9 o5 b. F2 Y第一节初生奥氏体形态&. d( n1 H. Z+ `- p. b
第二节影响初生奥氏体形态的因素&" I3 p' Q# e; i/ \+ ~
第三节初生奥氏体形态对白口铸铁铸造缺陷的影响&
3 I8 r! }" N, c% h! U第五章白口铸铁的共晶结晶&
7 Q4 A( d4 q& w6 I第一节共晶结晶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 `- u( Z1 F( I% w第二节普通白口铸铁的共晶结晶&" `- i+ o- ^$ w* h
第三节高铬白口铸铁的凝固及共晶结晶&
3 v# S% P+ ?7 l% D! {2 W第四节钨系白口铸铁的共晶结晶&&
, H6 _2 }2 T1 A- l, v第五节白口铸铁共晶组织的改性&
3 } k0 n4 L* M" c+ ^7 O4 b- B6 }第六章白口铸铁共晶末期" 区铁液的结晶&,
+ v6 V; w N: r第一节普通白口铸铁" 区铁液的结晶&,
7 j& J1 h2 [% H# V: u/ O第二节高合金白口铸铁" 区的结晶&,( j. x" D$ m0 G2 k" t5 G
第七章白口铸铁的偏析&’! o! u5 ]+ ]7 ]1 B
第一节元素在低合金白口铸铁中的分布&’% j6 U3 r J8 S8 l# Z
第二节元素在高铬铸铁中的分布&6 y% C) {: `- o2 f+ D- y4 L
第八篇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0 R2 J" m4 {1 I0 x第一章灰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 P9 |- Y# A2 }; K: U. ^8 x' \第一节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H( X6 ^) \4 h
第二节灰铸铁的性能&. c- t; M; U! I) _6 a! |) C" }
第三节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6 n t9 y! q8 x8 Q L8 V
第四节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 l* T0 n/ c: C Z9 s第五节灰铸铁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 ? D8 k! H) q' `- d
第六节灰铸铁的标准及合理选用原则,4 u1 Q% z) x8 U+ j5 y* y9 S$ G3 g2 z+ s
第七节典型灰铸铁件’,( A: `4 X& H' O1 i
第二章球墨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 p" k: L* P6 r3 Y第一节球墨铸铁金相组织特点
* C# @5 o' J3 V' Q- U4 o- `& D% s第二节球墨铸铁的性能&
. P _$ w0 `$ ^! y第三节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
2 f* \ \! Z u9 }- Y3 m4 I, R第四节球化处理及孕育处理’
2 e) B+ `6 \8 l' s' u" r第五节典型铸造缺陷及其防止
6 U, O% a8 y( u ?8 T第六节球墨铸铁的热处理&
; @: e- K2 f% A' ]8 ^7 K第七节球墨铸铁的表面强化&
/ ?3 B7 a6 r$ }第三章蠕墨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z. @8 o& u' t
第一节蠕墨铸铁金相组织特点""
1 w; d( i. F7 j; S. d5 q第二节蠕墨铸铁的性能"$ p3 e# R- [1 C# F- f0 z8 G, Z5 v
第三节影响组织及性能的因素""6 ^& I1 H2 Y7 d7 E
第四节蠕墨铸铁的处理和控制"&" F) C+ V w7 v0 j( @
第五节蠕墨铸铁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 }, \5 U9 d+ h! ~1 F0 i第六节蠕墨铸铁的热处理"’+ N8 ]9 D8 r; t
第七节蠕墨铸铁标准、牌号及其选用原则"
" U+ b, O! o& D: p$ ]5 O7 e5 F& S第八节典型蠕墨铸铁件"
3 y5 v# P2 t9 H3 i: F第四章可锻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 s9 l/ t3 p" `& N第一节可锻铸铁的分类和金相组织特点"8 s. W8 _) g" }
第二节可锻铸铁的性能
& _0 |) w2 F: V5 Q$ ?! s$ ?; j第三节可锻铸铁的坯件生产
" r8 l4 o4 b4 F% L第四节可锻铸铁的石墨化退火: B" K. q5 f9 i4 P
第五节可锻铸铁的脱碳退火
; x* \+ r4 E- g8 w+ S" p第六节可锻铸铁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8 e, g7 j/ U; ^7 X( e; ~ E7 k) k第七节典型可锻铸铁件": S4 A& Z, c- _) L, ?+ z4 x
第五章抗磨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3 o0 X1 Q7 M" T! N第一节铸铁的抗磨性/ G4 B( p" c1 X) ?1 }! _
第二节抗磨白口铸铁’3 I, P3 K! N3 b! N9 T
第三节抗磨球墨铸铁"3 Q; P0 K5 \1 F
第四节双金属抗磨材料"
4 C- a# A& v$ u9 n% v5 b# c: w第五节典型抗磨铸铁件&! ?9 G" o$ z G- I" s! L
第六章冷硬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1 d) Q8 R/ S: D( d4 t$ e4 v第一节冷硬铸铁的组织特点
8 t. D) E$ K4 a m4 Q! M8 }第二节化学成分对金相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T) \. O A; w
第三节制造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7 \& U1 z/ f" I6 j第四节冷硬铸铁的应用、生产及控制&2 Q+ u. x% N; z
第七章耐热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d' q- X' T! M" z
第一节铸铁的高温氧化’
9 g- q! x* E" I3 g* J2 r0 T第二节铸铁的生长
$ X- ?4 i6 |9 s3 q C2 V! S( E第三节耐热铸铁的成分、组织及性能$ H+ E+ ]# S8 V. i8 }2 i: L' h5 Y$ `
第四节耐热铸铁的选用’
- Y% w! n( _9 I; b第五节耐热铸铁的生产工艺
! Q, }+ ]9 t$ d1 c2 X$ y% Y' X第六节耐热铸铁的常见缺陷及
1 d% K. N1 l% n第七节典型耐热铸铁件
. t8 {8 q5 ]6 o第八章耐蚀铸铁金相组织特点、牌号选用与生产工艺及缺陷防止
% M& f: ?1 v3 X1 B- E第一节铸铁的耐蚀性
7 ]% ^( x+ [7 ~4 j+ ~/ }% B J' x第二节高硅耐蚀铸铁"
" S/ G% F' A. i4 c9 p2 A第三节高镍奥氏体耐蚀铸铁, `' _( [. W( e2 d
第四节高铬耐蚀铸铁""5 V, ]( {' e/ P9 X' a
第五节中、低合金耐蚀铸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