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0 15: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聊城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题,然后 改进产品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其产品如汽 车、家电等充斥世界各国市场。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对日本经济奇迹的评价是:“日本的 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x0 J3 o& B1 x) e( @0 k' W0 ]
9 b( m2 r! ^- s- Y 美日特色的比较9 Z! t; j1 G# n( n
7 k% ?. z2 q; f1 j3 B1 n% ] K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 题,然后改进,特点是自我超越。
, z9 Q' h% }# `: D% s, E |
7 ^4 e [$ \5 C7 n+ T D 马克姆?波里奇奖强调程序化管理、重视量化指标,即立足于企业外部,把本企业的业绩 与 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特点是定点超越。7 O% K; P3 v+ ?4 ^9 d; m
5 H7 b1 A h2 `" n, U5 I& F 事实上,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 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 后定点超越。最后,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z6 Z6 E7 y' n5 T" \6 l
! {! T" N9 A5 C- D/ a7 w
为何日、美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式天壤之别、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 化背景: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修为”, 敢于“舍生取义”,故他们自己和自己比较,就能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美国企业属于 西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只有通过别人监督才能发现自 己身上的问题,故要和优秀企业比较才能找出差距,然后定点超越。 # m; }. h) ^- T+ {& L. L( U" }1 ?+ _2 N
启 示
! S) s4 S. ?# [6 j. z& Z6 B# K) Q" X" k/ d1 e
20世纪50年代后,市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形势 下,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 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第二,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 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 量管理小组;第四,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 W% g2 S7 L+ b$ V0 Z$ y6 u
% v9 K! }) ?5 g7 f* U7 h- ` 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质量,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但是它没有规范化、没有统一 的标准。因此,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深刻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计划。: k: _9 M0 z0 {6 X; h. q% B9 C
. a1 m6 |! \& ]6 v$ k# d( g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管理、主动管理,而美国人恰恰缺乏主动性,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 开始在美国企业实施时遭到了冷遇。但是,日本人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富有主动性,自己 与自己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非常适合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运用PD CA循环取得了产品质量的飞跃进步。8 e# c, H- c" y- F i; |4 T) L
% y2 r! R% b8 N* }- w, j8 G8 F5 ~
美国企业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监督。马克姆? 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适合美国企业特点,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 绩与同行业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然后实施改进。
, M9 ]% R) x) @7 m7 h+ |4 U; e3 R3 F+ Q! x7 H
应该说,日、美企业都重视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同。日本企业通过自我批评实现自我 ,而戴明循环是自我批评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认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于强大的外部竞 争压力,如何感受这种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通过他人批评,而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 越则是倾听他人批评的重要途径。
$ G0 a. }0 F) n* m4 t: Y( l
( r& a% i+ c$ S 总之,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实现了“自我批评”;美国企业,通过马克姆?波里奇的 定点超越实现了“他人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美、日企业都赢得了很高的质量信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