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459|回复: 13
收起左侧

[历史] 回眸郑和下西洋 博闻中国大航海(组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1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http://img.fuxing.bbs.cctv.com/attachments/month_0904/20090414_c5dd1e0c44d2230b7da8SnZn0nBtwwTb.jpg
9 z3 |! g- ^7 }' Z6 ?5 `0 C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像.jpg (28.86 KB)6 V, R: z' e+ {4 P8 Z( A
2009-4-14 10:48
/ B$ p4 F$ W) }% W# e2 u
2 {. i( B  C* B( W& ^# d8 |! z. t. }' ^  w# \/ g$ f

0 A: n/ M1 s! J/ |" K; p; K7 G# R, J* C/ Y) g
       郑和,1371年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十一岁时在明太祖朱元璋发动的统一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进宫,后当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千古奇才郑和之——王者风范与生俱来) l8 A5 d# q3 X0 T: e" w5 f7 H1 I

, ]9 E6 R# u, y# G
) q0 G2 o9 Y. |1 R  d9 p5 P  【编者按】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郑和这个人终始就是一个谜。一个生在云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会来到万仞高墙之内的皇宫?在明初那样复杂的政局之中,一个宦官怎么会受到皇帝的青睐脱颖而出?成就郑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T# o+ ]" A! ]1 Q0 r

) f( o% S# H9 |: c  带着疑问,我们去寻找真实的郑和,当我们第一次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上看到了他的画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王者风范。后来,我又在云南看到了郑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岗岩石塑像,与画像相比,少了几分衣着的华丽色彩,却增添了几分儒雅飘逸,《郑和下西洋》一书上也记载:"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是极贵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过人,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原来他生来就是一位神采丰仪的非凡人物。' e) v  H: n9 d5 y

6 d/ {# u1 i3 r* x' _9 S  郑和,一定是智慧兼具仪表,才华兼具胆识,才能成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与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没有料错,在关于他的专著上写道:"郑和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卓越的智慧和才华。"
% u# W0 @( i  M6 l4 c5 l- X- n/ B( L( C" s
  郑和的传奇一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亚布哈拉的普化力国王或教长所非尔,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驼马来中国朝贡,并申请归诚,神宗封他为宁彝候。他的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赶上伟大的忽必烈时代,被封为咸阳王,驻镇滇南。从此,他们成了云南的贵族大姓。虽然变成了地道的中国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他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中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邦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象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 W9 n6 D1 e8 Z6 R
. @1 @% n& ?- ?6 m1 f% p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那时他还不叫郑和,他叫马三保,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儿童的之一。这是艰辛的开始,也是荣耀的伏笔。
: T( m$ c0 E7 Z8 @2 U# o
0 V1 h& X/ a3 p/ z+ s6 E% q千古奇才郑和之—— 军事才能终身护航$ Y8 G6 U) F& R) _4 j. V) {. }7 c
  【编者按】从1385年开始,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塞外、北平,处处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迹。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十六岁时,见到了当时的燕王,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当即被选为燕王的贴身侍卫,从此伴王左右。毫无疑问,那时他已是一名出类拔萃的少年,并且从那时开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当我们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看到,他右手握着腰间佩剑的剑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不禁想象他一剑出鞘,是怎样迅疾凌厉;亦不知他的剑术较之秦代的荆柯,宋代的岳飞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练刀舞剑,夜夜苦读诗书。) k0 E' _8 f4 P" F3 f! l

; ^+ U8 c& [+ C) }  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在"靖难"之初,便立下大功,为朱棣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靖难"刚开始时,燕军颇为孤立,政治、军事和经济都处于下风,势力范围仅限于燕赵的几座孤城(今北京通县、津蓟县、居庸关、怀来等地),明将李景隆趁朱棣进攻大宁之机,包围北平,结九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燕王还师交战,马三保献计,一旦李景隆兵动,以奇兵左右夹击。燕王采纳他的计谋,并令他亲临战阵,三保出生入死,连破李景隆七营,斩首数万级,李景隆不敌,南逃德州,顿时军心大乱,燕军一下获降军数万,战马2万匹,取得了自"靖难"后的首次大捷,从此扭转了整个战局,朱棣对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在经历二十多年难苦卓绝的生活后,他成了地位显赫的大内太监。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三保出生时父母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长,所以给他取名为和;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 i; F4 \1 ^& k8 U, i0 n1 M' w6 X1 f  \! n
  多年的军中生活,历练了郑和的军事才能。他既有谋略家运筹帷幄的才能,又有战将亲自上阵杀敌的本领,不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军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种成就的基础,在航海上也派上极大的用场。在船队,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将首领,航海途中,船队曾经历了三次极其险恶的战役,但凭着郑和的军事才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j8 T% y+ h. v7 C* ?# x3 u& X
9 Q+ M2 I! \6 [2 g+ c( ]# d$ h
千古奇才郑和之——航海才能举世无双
/ O1 L1 B- r# D* M  【编者按】令郑和扬名千古的,并不是他的军事才能,而是他在航海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i" _. E* P4 v! Q! w

4 P" \8 `* T) G/ i  C, K  1402年,当雄心勃勃的永乐皇帝脑子里闪现谴使出洋的念头时,首先想到就是郑和,他是自己身边的亲信,家世又有世界主义色彩,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能和东南亚人民沟通;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完全能应付航海途中的军事麻烦;他虽然是太监之身,却无太监之形,依然仪表堂堂,令人一见肃然起敬,堪称"天使"相貌,实乃下西洋的第一人选。也许永乐皇帝内心深处还暗自盘算过,选用太监担任航海正吏,他不会在海外的某个国家或者岛屿繁衍后代,自立为王。3 s; K. Y* h' @  F. f

2 A8 k% n6 Q5 E; b$ g  那时的郑和唯一缺少的就是航海经验。于是永乐皇帝让他先到附近的国家航行了两年。郑和是一匹古今少有的千里马,永乐皇帝则是一个古今少有的伯乐。他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和相互信任,最终让他们共同创造了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从1403年开始,郑和用了一二年的时间,通过访问东西洋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沿途的岛屿、山形、水势、气候进行实地调查,取得了很多真实的第一手航海资料,并多次校正以往流传下来的各式航海针路簿、各种航海地图及牵星图样,以便在日后展开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作为凭借。
+ a! F6 H( Y6 M0 a
7 R% x1 p2 D0 @  航海技术,对于我们常人而言,是难以完全理解的,但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技术,需要高超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无畏的勇气。郑和的天性与这项技术的要求十分吻合,他天质聪慧,又英勇无比,天生就有航海家的禀性。在两年的航海实践中,他不仅掌握了的航海技术,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航海才华,为七下西洋打下坚实的基础。% p! l% _/ ~: `' r0 I
5 |5 a8 `! `- v' R
  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海上丝路珍藏册》中,有关航海仪器的系列珍邮,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赏析《海上丝路珍藏册》中,郑和船只模型的图片,并想象着他率领着一两百艘巨船,二万七八千人员,在海上乘风破浪是何等的壮观。在漫长的二十八年的岁月里,他在海上又遇多少次的惊涛骇浪、生命攸关的危险时刻呢;他热爱大海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只有到了船上,他才是真正的郑和。
2 ^# e' A( ?$ H. S0 t1 g; b. C0 \& B7 P. E
  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明政府征集全国各地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花了整整2年时间,在今江苏南京、太仓等地造就了200多艘巨型海船,这些海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最大的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分上下四层,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宫殿,最小也长约十三丈。这些船只分工明确,有指挥中心乘坐的最大的宝船,有防御和战斗功能的战船,有补充供给的粮船,还有一种在船只之间快速综合补给和通信的马船,以备不时之需。
6 V1 y* ^8 ^& L4 e4 \: p$ u% M; N# C2 t4 ?6 A: C
  一支如此庞大的特混舰队,如果在航行中没有一定队形的是很难保持秩序和便于指挥。郑和船队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队形,指挥宝船位于中心,战船位于外围,粮船等则位于中围,这种队形与现代舰队的大型编队的航行序列卫幕队形很相似,既便于指挥和统一前进,又有良好的自卫能力。
* Z: d1 W9 x0 l! y6 O
: u2 `" X4 Y+ s/ S* m, z# T  在没有无线电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15世纪,郑和船队联络方式也科学有效,他们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鼓锣作号,并前后相继,左右相挽。
3 R) v& O6 `2 N- w* M$ t  _2 C( E% U/ J* [
  正是由于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事和严密的组织能力,加之郑和的军事才能,所以当他们在遇到强大的敌人时总能取胜。4 R( Y9 F/ R6 h

: a* ~4 i- G( ?0 F! o0 L$ W1 Z9 N  船队是这样的庞大,人员是这样的众多,航线又总是陌生的,一路常与风暴、暗礁、浅滩相伴,但是郑和船队,航行了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在郑和之前,没有人像他这样,率领如此庞大的船队,作这样遥远这样长久的航行,在郑和之后的600年间,也没人能够像他一样。郑和,大海的骄子,航海史上空前的英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千古奇才郑和之—— 外交才能备受赞誉  【编者按】郑和七下西洋,航海只是手段,外交才是目的。对亚非各国进行友好访问,把明朝对海外各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付诸实践,是他的政治使命。& C/ H" @  Y# d7 d+ F1 {* B8 j, U

5 U( G7 N7 Z% [4 |. S9 C  在通讯落后的明代,前去和一些遥远国度进行外交,就像现代社会去敲陌生人家的门一样困难。并且那时东南亚各国野蛮落后,他们之间矛盾重重,形势复杂,纷争不断。可是郑和不但打开了东南亚与西亚诸多国家的国门,还让他们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 Z+ L; F0 W7 q+ ?4 l  c4 j, T% {; f
; j/ t  E1 n! {8 \  郑和来到南洋后,以强大的武装作后盾,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要安分守己,不可以欺寡凌弱,同时铲平危害海上交通的海盗。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便遭遇到以陈祖义为主的一伙穷凶恶极的海盗。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因杀人潜逃出国,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训练武装船队,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为非作歹,无恶不作。郑和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还是想以和平的方式争取陈祖义改邪归正,派人对陈祖义等人诏谕。陈祖义表面上显示出对祖国政府的恭顺态度,表示愿意受招,实际上却暗地里准备袭劫船队。但郑和还是识破了陈祖义的阴谋,沉着勇敢、从容自若地指挥全体探险队员奋力回击, 一举歼灭了这群出没无常的海盗5000多人,并且还活捉头领陈祖义,将其押解南京,斩首示众。
# J$ l1 a: `3 j) j4 P" t: Q2 B4 i9 ]2 D* X4 t# [& Z
  那些素来发动战争的国家,畏于郑和船队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得不停止了相互之间的战争。另一方面,郑和十分注意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问题,在他们中间传播伊斯兰教和佛教,来联络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并赠送给他们中国珍稀瓷器、丝绸绢缎,金银珠宝、 铜铁器具、茶叶粮食等各类物资,带回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异域宝物。' T" |# K8 o% ?! Q6 @0 ^
6 Y1 E, ]+ Q7 m* k
  郑和赢得了东南亚和西亚各地人民的拥护,他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从《海上丝路珍藏册》的配图上可以看到,郑和下西洋途经岛国时,那里的首领和人们夹道欢迎他,个个都高兴地合不拢嘴,喜不自胜,而郑和则笑容满面地行双手作揖礼,远处的船只和天空则是他们相见甚欢的背景,这真是一幅世界和平的绝佳写照。在《海上丝路珍藏册》中所珍藏的,郑和下西洋五零八周年纪念邮票中,更全面地展现郑和与他们交往的情景,在这一组邮票中,有许多动人而珍贵的画面:他被请上君主王公才有资格乘坐的大象宝座、他和其他国家的人民一起朝拜,他属下向其它国家人民展现我国的丝绸等等。+ f$ X9 g0 ~* ]1 D( p0 x

1 i0 @& d1 w: Q& Y; e' L" L  c  郑和的和平外交十分成功的。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下西洋以来的30多年间,外国使团来华访问多达400多批次,每次访问的使团最少也有六七十人,最多达一千二百多人。他极大地促进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平与繁荣。' x9 B5 r+ b% `9 [

# H: m0 P# R$ U/ U& s% o: C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还留有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如马六甲就有一座三宝城,城中各类建筑物的风格都具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又如在暹罗(今泰国)的三宝寺塔、西塔,锡门、满剌加的殿宇等等,都是郑和下西洋时所建。这些遗迹,也折射出当年的三宝太监及"天朝舰队"在南洋诸国的威望。
' [* P! h& U- ?; C千古奇才郑和之—— 伟大人物千古流芳  【编者按】1429年,郑和开始了第七次航海,对郑和个人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船队穿过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他日夜向往的圣地麦加(今属沙特)。麦加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地方,素有伊斯兰教圣地之称。作为穆斯林教徒,一生能到此朝圣一次,向真主安拉献虔诚之心,就是最大的幸福。郑和一行终于来到梦寐已久的圣地。当郑和吻着那日思夜想的圣石时,不禁热泪盈眶,发出由衷的感叹:年时代立下的朝觐麦加的誓言,在此刻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答复,几十年藏于心底的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A1 e* d0 ^" N1 ]/ J

4 g* \! {# }' s  朝觐圣地不久,郑和便与世长逝,客死前往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的途中,被葬于古里,享年62岁。他是因为实现了夙愿而太快地离去,还是因为28年的海上生涯已耗尽他全部的精力?无论如何,古里对他都是一个美好的归宿。古里是个好地方,碧波拥起的港湾,沸沸扬扬的码头,城中高耸的清真教堂,壮丽的印度教寺庙。万邦际会之地,才是真正的故乡。临终之际的郑和,或许不会感到客死异邦的凄凉。清晨海鸟的飞影与夜晚燃烧的星星,随时都可以带走他的灵魂。
/ x3 g. G- ~2 h0 Y0 U( F9 z
5 T, o7 \- _5 R1 A  郑和逝世后,船队不顾季节与风向,逆向行驶,同年七月,终于驶进刘家港,明宣宗将他的衣冠冢筑于南京牛首山南麓,让他永远守望着自己出海的始发点。并敕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因为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成祖、仁宗、宣宗三帝,故而得此号(明代时太监是一种官制,到清代时才成为宦官的专称)。 "三宝"是明朝人对郑和的尊称,因为郑和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同时也信奉佛教,明朝人就以佛教所谓的"佛、法、僧"三宝来尊称郑和,而他旧名则应写着"三保"。由于郑和业绩广为流传,在后人的著作、小说、评话等都冠以"三宝太监"之名,久而久之,"三宝太监"就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中国人世世代代地讲述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故事。& E& d7 `6 g: X
" o' h+ z; z3 ?
  时光静静地流淌了近600年,一望无际的大海依然波澜壮阔、船只往来热闹非凡,只是今天的人们,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郑和的伟大。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纪念郑和活动的热潮,外国人纪念他的开拓精神,中国人纪念他的开放有德、扬帆万里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开放要发展,就要向他一样劈风斩浪,勇往直前,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应韬光养晦,用实干开拓美好的明天。我们开放有德,也必将扬帆万里!) E" y* S2 C  S: N
9 z- u3 X  i7 j3 i7 I
图表: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0 S4 i- [: T$ h$ o8 i% n

( |0 `# d6 o+ P& W1 v1 H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6 H4 k& Z- v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6 e% ~0 X3 L+ C' d* x
11岁

* h1 w6 X1 e: F* A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 x1 Z" K, m  d0 U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8 A- X+ Y7 U( d
19岁

. |. M0 U+ u0 C# R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 f  b/ L, v" N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r! v4 a* A$ w+ R
33岁
4 d& G* }. g3 P0 ^9 l" \$ L1 Q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8 i  S% K9 v) {- Q' M9 a' b
1405年(永乐三年 乙酉)5 H* y$ P# o! q1 s- k& U" Z# s0 E2 Q8 n
34岁
1 o4 p& u6 X3 ^8 O
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4 j) m: x, [, t, _5 n+ R3 F4 Q! J3 N
1407年(永乐五年 丁亥)
' D+ K2 _' Q* E( @
36岁

3 u/ I6 U/ r, W7 N) d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6 U- Y& L7 o+ _# i7 U+ u% F4 A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A+ V$ G2 }( c$ F2 _6 o% |8 p
38岁
4 y( H  ?- {: `( m3 s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5 Z5 a. O; u8 L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M5 {+ q1 u4 W1 G7 _+ l/ J
42岁
4 G) L( ~3 [% L' D) c2 w$ Q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U- r5 j! j9 |5 q+ v' \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3 D; S# `( r  o: f8 D3 K
46岁

) E5 h# O$ S1 C) V- H" `/ L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9 Q6 {1 r/ K( _4 V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p) e- r5 G9 k& M3 o& R9 y
50岁
) [) Y1 c( g: h5 g. m& C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4 X* J3 o0 O' C( Y7 p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8 V, g) ?) a, X9 f4 j5 |7 ?
60岁
0 k' Z, M$ Q6 P; ]) y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 X8 {; b: V! d% q9 @3 C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5 e- u; |4 j: y: D3 e3 T  m
62岁

/ S7 o' i/ ~2 g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 G2 d* b' E) h1 R% `3 H0 o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郑和下西洋所抵国家和地区
次数时间所经国家及路线
1405年冬——1407年10月刘家港——五虎门(福建长乐)——占城新州港(今越南中南部)——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旧港——苏门答腊——南里(三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1407年冬——1409年夏末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爪哇——暹罗——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南里——锡兰——柯枝(今印度柯钦)——古里
1409年10月——1411年7月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爪哇——暹罗——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南里——锡兰——古里
1413年冬——1415年8月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爪哇——旧港——                              ——彭亨——急兰丹(马来半岛上)——) \/ c; z, p! ]9 r5 w$ Y
满剌加——阿鲁——苏门答腊——南里——锡兰——柯枝——古里——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上)
2 ]' B/ c. Z# `- H( c( m
1417年冬——1419年8月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爪哇——旧                             ——彭亨——忽鲁谟斯
9 w8 W& z6 I! }+ j1 c+ a港——满剌加——苏门答腊——南里——锡兰——柯枝——古里——剌撒、阿丹(位于阿拉伯半岛) ——溜山(印度洋中一岛国)——非洲东海岸9 D! J* m, X  T0 Y' @
1412年春——1422年9月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南里——锡兰——柯枝——                                  ——溜山——非洲东海岸; I" R: h* \' S5 V8 U1 Q
古里——忽鲁谟斯9 `1 ^9 Z3 s/ l3 ^2 u
      ——剌撒、阿丹、祖法儿
! c/ w6 v! \4 v' A
1432年1月——1433年8月刘家港——五虎门——占城新州港——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                                ——溜山——非洲东海岸
1 W% c' P/ X- P古里——忽鲁谟斯
) k9 j: _, b% X9 [      ——剌撒、阿丹——天方(今麦加,位于红海沿岸)
3 d( Z9 }: O. u' @
( F6 l$ V2 W8 m2 ?/ @

0 R- G2 _/ H$ r2 Y  B4 V, y: O6 F http://img.fuxing.bbs.cctv.com/attachments/month_0904/20090414_16b66ef7918fbd7cf383J0z2UzDTf0ul.jpg
5 F! y+ k7 Z2 H: b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航海图.jpg (22.18 KB)8 h# m( p8 ?3 G, ]# w- V2 v
2009-4-14 11:23
' D. t6 G2 P) T( I% q
1 n9 f% d, |+ ^: ~6 Z
  |" \! F8 g0 a1 o- B
《郑和航海图》

. V% u8 D/ e0 g$ F
  《郑和航海图》原名是《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因其名冗长,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序一页,图面二十页,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页。该图是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海成就之一。它是在继承前人航海经验的基础上,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经过整理加工而绘制的。这本图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z, ]" N' I1 S; x+ K

$ u7 h1 J! _: L+ w2 Y
  据郑和航海经历编成的航海图, 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大创作,更是一部专为指导航海用的地图。其表示内容、 表示方法与编制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 l! Y' V/ W2 r) Z
  1. 从方便使用出发,从起点开始至终点,图幅呈一字排列展开的连续拼接。
; a" T$ _4 U' z2 Y/ O  2. 采用“对景图”的画法,绘制山形形象与有方位意义的地物,可把图与实地一一对景,尽快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 \4 v+ T) M7 q8 Y# M. G$ O  3. 绘出平潮时的浅沙、礁石和港口、海岛等航海用的地物要素与居民地、山地等。

  O2 R2 N$ J/ ]6 M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航海图(局部)-A.jpg (33.75 KB)& q" p( H9 g# d4 ?" d
2009-4-14 12:28
$ t: c' B, M5 f3 p
8 X$ m5 w0 ~6 m- Z) i$ T* H' s6 m' q+ L3 a. ^' x
郑和航海图(局部)
( y9 [& O% k2 O& T8 a7 C
  图上所绘基本航线以南京为起点,沿江而下,出海后沿海岸南下,沿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海岸,穿越马六甲海峡,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到达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由此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另一条从溜山国横渡阿拉伯到忽鲁谟斯。图中对山岳、岛屿、桥梁、寺院,城市等物标,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立体写景形式绘制的,形象直观,易于航行中辨认。对主要国家和州、县、卫、所、巡司等则用方框标出,以示其重要。图上共绘记530多个记名,包括了亚非海岸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往返航线各50多条,航线旁所标注的针路、更数等导航定位数据,更有实用价值。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海船的远航经验甚为丰富,航海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5 J) R. i0 d  o: O) h  K7 t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航海图(局部)-B.jpg (38.34 KB)
2 N2 i* `7 M# R4 W- [9 n2009-4-14 12:28
4 J7 ^) h' ?: F4 X& ~+ C9 I$ i6 E' e( y  r2 M; e
0 [8 H2 A# \+ F9 s4 k/ {
郑和航海图(局部)
( B" S& l/ e: L$ o  g4 h
  1、突出了与航行有关的要素该图是写景式的海图,又是属于针路图系统,专供航海之用,故其本身又突出航海图的特征。表现在该图的内容要素都是为了航海的需要。一是突出标明航行的针路(航向)和更数(航程);二是为了定位导航的需要,将显著目标均画成对景图,以便于识别、定位。三是用文字说明转向点的位置和测深定位的水深数,以及注明牵星数据。这些都是保证安全航行的基本要素。 / B' g. \& d  X- ?
 1 `# v7 T/ S) \. U
  2、不同图幅体现了不同的航行需要。如自南京到太仓的一段航区,系内河航行,需沿河道而不断改变航向,因此图上不注明针路、更数。由于主要是根据两岸物标进行定位和导航,所以图上对两岸的地形、地物描绘得特别详细。又如自太仓至苏门答剌以至印度半岛的东西海岸,主要是沿岸和近海航行,除用罗经导航外,并以山头、岛屿为目标、因此图上绘有显著山峰和地物,并在主要航线上注记针位、更数的说明,以保证航行安全。自溜山国至忽鲁谟斯的航线,因是远洋航行,图幅除注明基本针路外,还加注了牵星数据,便于利用天文导航。

8 A" ~  `. F, x4 o  3、图幅配置以航线为中心《郑和航海图》上的方位不是以上北下南绘制的,而是突出以航线为主,整个航线是从右向左连贯的,由于这些线原来的向位是不同的,因此图幅的方位亦随之而异。如南京至太仓航线,原是自西向东,而图上绘成从右至左,图幅方位就成为右西左东,上南下北;又如出长江口后沿大陆海岸的航线基本是由北向南,但图上的航线还是由右而左绘出,所以图幅方位又成为右北左南,上西下东。这样绘制的航海图,其图幅方位虽不统一,但却便于在航行中使用。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对《郑和航海图》的评价及其影响  现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外,马尔德(Mulder)最近还从领航员的角度研究了这些资料。在这些图上遇有海岛的地方,一般都绘有外线和内线,有时还为往程和返程分别画出了供选择的航线。""误差一般不超过5。,这对于1425年的舵工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了,"这就是从实际验证中对该图得出的科学评价。7 @0 s' `) z) v7 x: ]+ Y
3 k* b& h9 h. \
  根据当时的制图技术水平,该图不可能按数学投影方法和经纬坐标以及一定的比例尽绘制,而是以航海的实用性为特点,突出导航、定位所需的基本要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图集除指导当时和以后的古代航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后人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和亚非航线的开辟,起到重要作用。
7 X5 X% t9 d; K- @
, Y; ^; f% t: P6 ^6 ?% }. |- K7 J6 i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模型图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下西洋海船复原模型图.jpg (22.2 KB)( G+ m1 p1 t- B! O7 Q
2009-4-14 12:53
( x; `/ b7 o. C, k# t) a) p2 x. m5 B- [8 T1 M/ d$ a0 q6 D3 ?" o. a
' `9 [2 Z7 G  `' k1 T; U/ _+ D# h
/ O0 C8 O$ p/ G6 E+ A+ a. i  x
  郑和船队最大的海船 长44丈4尺,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短宽型船体的设计,体现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船队航行中兼用天文与水罗盘导航。

3 v: f' d3 h; d* C+ l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推动了造船技术的发展。为抵抗海浪摧击,要求提高宝船质量。永乐年间,龙江船厂特地从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抽调大批工匠,一时成为能工巧匠荟萃之地。遂有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巨大宝船出现。郑和船队船只众多,型号多样,这是由于各地造船工艺不同所致。
- ^+ P% W$ X- W; e* J
  至于郑和下西洋所用大宝船船型,席龙飞在他的《中国造船史》中说,根据福建历来是造船中心;《明成祖实录》中又有“将遣使西洋,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句;更因大宝船长宽比小;以及远涉重洋去非洲,所以他认为非尖底、深吃水、长宽比小的“福船莫属”。但由于大型沙船上已有防横漂等属具设置,在郑和船队中也有使用沙船型船的可能。

2 d, p+ P9 D, [) J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宝船复原模型图.jpg (5.5 KB)
+ b' y1 Y' D+ L' J. ^- p$ }% T- u2009-4-14 12:53
* i: q1 M- ^( O% a% u9 \: C- x4 u! t  p
, D! `$ N% \6 Z6 i/ M0 u1 ]
宝船复原模型图
  n/ \' B- r9 t8 c' s% {) {
  船名:宝船1 H! k% w% R' l  v
  长宽尺度(公尺):125.6x50.94
' W( i6 p" j( d$ B6 N: x1 }* i  功用:郑和乘坐的指挥船,是属于安全远洋航行的福船。载重量达七千吨,有大号及中号之分。独特的设计如两头出梢、纵向通体的底龙骨、多层板船底等的特色,至今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一带仍保留。
" e- B4 j1 P, q; p4 [6 j# Q* Y
( g$ Y- x- B" l9 ]4 N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马船复原模型图.jpg (4.27 KB)
- I' ^" t1 z# U: _2009-4-14 12:53
( B" i% n  v' t# q: _( U/ [8 x+ m
( B/ }* j* ^( @& |8 J
马船复原模型图
/ X. ?1 n. s# V$ ]
  船名:马船
1 R* m# g' m  d  长宽尺度(公尺):104.7x42.43 {& m/ t$ `+ C  F' o3 W$ |$ n4 a
  功用:又名「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和运输船。在船队中可载马和运货,也可作引航、交通艇和救生艇的功用。

; ?6 B/ Z% S  _, h: l) Q: p" r8 n& b# X! H9 L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粮船复原模型图.jpg (6.04 KB)! J. R" y" \( W- @2 ?6 ~8 b
2009-4-14 12:53
9 a& ~, r+ X1 ]2 i! h1 E/ R9 H9 \4 I- g$ T5 U
8 L! g: {; i9 Q
粮船复原模型图
) Q) X) ^& V' q2 I1 x+ p
  船名:粮船5 J- U8 T' ?6 P2 i/ \* b/ w0 a2 t
  长宽尺度(公尺):79.2x34
1 S1 V3 ]# b3 g2 A% j

* n7 D3 {  I, p4 i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水船复原模型图.jpg (4.39 KB)
: v6 q4 B9 v% ^; W! Y* L2009-4-14 12:533 J: w" k* j  g+ k5 f+ N

" Z9 v- h& T+ J! ^: p, ]
1 d) ^9 D/ Z# x: Z" H' z* Y' v
水船复原模型图3 O4 N+ p8 Y" u( ^+ e0 V6 m* H
  船名:水船
6 C; r# \; ~6 ?; u) f  长宽尺度(公尺):42.0x166 d5 F2 D3 d' s$ |9 [) d
  功用:郑和远航期间有时一个多月不靠岸,吃喝显然是重要问题。粮船载的是2万余人的用粮,一个人消耗2.5公斤,每天就得与消耗食物70吨;至于海上航行需要的淡水量,一样惊人,水船负起到河里取淡水的责任。这些船也同样要负担如作战、拖曳的兼职功能。
3 A4 D( Q' q+ k# N2 T! g
" v" d- f* ?  w# v8 v: i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坐船复原模型图.jpg (5.28 KB)
) c' a' z8 d7 D3 l8 ?& N& B2009-4-14 12:53
* S; K) c) G+ p/ D5 d/ C& S7 N, W4 I' h( T! I

. c$ h$ s; V. [" {, e
坐船复原模型图
4 o; S- s) G. _) c% J
: s+ F' o0 U+ A; R0 @) l
  船名:坐船* _: ]  v5 e# [' ?* K6 n  @, i  B
  长宽尺度(公尺):67.9x26.6
1 O8 _" P, V" U" C) D* G/ w3 u
( n* r6 _( R7 O, r( G8 H* H) _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战船复原模型图.jpg (4.03 KB), J* |( c# H$ u
2009-4-14 13:01
0 C  p: I$ |2 ^5 [  ^5 g7 j' h7 p' n& w$ A$ x9 J% l; l8 v

" v' Y9 E% m* b5 e* g" ]  V8 v
战船复原模型图' K9 J( @9 Y/ c6 X, }8 }
  船名:战船# w! V3 ~9 B/ h6 D- Z" y
  长宽尺度(公尺):50.9x19.2. [; t# N# A8 y) x3 l- P" O
  功用:这两种都是以载人为主的载客载货战船,但又有区别,战船是为船队护航,坐船载的是军兵,当然也具有作战能力。
  g3 I& B) X: m* S
" Y: k. u1 h) l% D: D& s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橹船复原模型图.jpg (3.08 KB)7 _* ]& Y  F( S9 V, I+ B
2009-4-14 13:01
5 b  a5 y) j& ?; b# `" n, i& q- D( T. Q6 Q; ], r" Z  y
+ z% K$ n) J- ^4 z
橹船复原模型图3 u9 b$ a" m% W% k
  船名:橹船
1 m$ m7 c0 C" f9 R  长宽尺度(公尺):34─42x13─16
  C9 r9 o( \8 r; \4 g  功用:此为中国明代比较盛行于江河和海洋航行的船舶,首尾尖狭和腹部宽阔,有利于披浪过滩。这种属于海船型的中小二八橹和六橹船,每船可载百余人。
; L$ L7 J; w3 i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 Y4 C* v+ p! P" |/ V& f" Y6 ~

( p8 s3 }1 L* ]' t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jpg (26.36 KB)
: s9 U3 C) X' Z* F" V$ Q) B& P! X2009-4-14 13:12
* ]& x! D. i% \5 E4 [$ ~# ^* n6 H) U4 Y/ a; B

3 @/ C2 b& R5 h1 y
/ H7 r& R9 v" t# ]/ A0 W# ~' q+ ~  ?0 O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二艘,小船二百余艘,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地出洋。第三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第四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三艘,官兵二万七千六百余人。第七次下西洋时,有宝船六十一艘,官兵二万七千五百余人。郑和的船队以宝船为主构成,此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许多船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郑和的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阔一十八丈(合56米)。这种宝船有九桅,张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①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四船、约一百六十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三船、八十余人,麦哲伦去菲律宾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这和郑和的船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7 |& @7 h( o. S4 w& a

6 }; z1 T, M  x2 |) {: j: r民间古船专家韦文禧仿真“郑和宝船”模型纪念航海家郑和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宝船”仿真模型一.jpg (49.45 KB)
- {! L/ J% J  P5 T; ?2009-4-14 16:02
' u0 h# s6 ~1 }$ S- H1 N2 J# C" {  z/ e
! y: U" `3 S$ L2 z
( A1 W" k7 }7 T; h* ?& n5 E
韦文禧(左一)和工人们在对“郑和宝船”模型进行最后的装饰、调整
5 e; q, Q7 |/ g( U* J2 H4 k; ~6 Y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宝船”仿真模型三.jpg (58.32 KB)
  Y: }. k- [7 `9 D  E& q" M2009-4-14 16:02
$ z) _2 R2 J- J. G9 v4 [" V. S
+ B) a' W: l' f
# g4 S- d. O. T: e; W: V$ ?7 b
韦文禧对“郑和宝船”模型艉楼外侧可灵活开合的舷窗进行检查调试
3 _1 E' H( D# W; t# f$ D" x+ J
       民间古船专家韦文禧和他的老伙计们耗时4个月制作的“郑和宝船”在江苏常熟完工。: U5 o( a* L) o1 U4 l

- ]% f9 ~4 V4 h4 ]3 C& R+ g8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江苏常熟的71岁民间古船研究专家韦文禧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按史料记载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九桅十二帆”的形制,用40:1的比例,制造了一艘仿真“郑和宝船”模型。
4 J6 E7 Y* t4 Z& X! h1 W7 I0 }9 O* E+ A! B$ B4 _+ ]) I5 d' k4 i  A
  这个模型得到了国内诸多古船研究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韦文禧的模型设计是迄今为止展示的郑和宝船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台模型方案。

8 f. v0 D, F# j8 Z6 t$ ~$ d- ]$ C6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船队编型图.jpg (17.39 KB)
. v( A  N2 _, K' w, q/ {' s2009-4-14 13:12+ I& w9 q( n) T6 `) e

# g9 a& \. }, j4 G
) X. y9 r: p; T. e  K. i- t" [- w8 s& v! p9 {7 Y' V  C3 U3 N

) f3 R7 h$ X) _+ O( z! L. m9 N% H+ f1 D5 U1 }2 }
6 m, n6 ]5 G7 ]+ }

2 E* O! v0 U: I, b: r* i海内外最大郑和石雕像屹立闽江口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石雕像.jpg (41.66 KB)
4 a6 l/ T# G. @4 R0 Y' C2009-4-14 16:06  s! g+ p1 X+ u7 g4 a. H
. `: q7 D, f/ K0 _1 H& U5 P% P
% A5 r" j+ r% _: g4 D# G
  }+ i0 U( n: S9 G1 D1 u1 x, L. R
  屹立在闽江口的长乐郑和广场、海内外最大的郑和石雕像,总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郑和自1405年起,历时28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图为海内外人士在瞻仰"海上巨人"郑和石像。

. S. ^+ v9 q6 |' \4 w4 Y印尼三宝垄新建郑和庙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庙.jpg (55.35 KB)
" Y7 `' d* N# H  {2009-4-14 16:07) M/ j- `2 y1 d2 ]6 `( c

# D! N9 o8 j  n+ D
, |  G1 u' x- \1 u
印尼三宝垄正在新建一座新的三宝公庙,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庙宇宽大,气宇轩昂,庙后郑和七下西洋巨幅壁雕,人物逼真,气势磅礴。
0 P% z, ]; z, D2 m- C1 @
/ f5 h% S; L5 D/ n
仓郑和纪念馆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纪念馆.jpg (67.43 KB)
, E6 n9 B3 |9 ?) R2009-4-14 16:36- q% v! [/ {* e$ |% u

# ~0 `' w+ N9 H  H0 \5 p! [0 H, j/ k( {4 U+ Y+ v
郑和纪念馆坐落于太仓浏河镇
8 {* ]( P, p4 F+ Z5 K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纪念馆内的塑像.jpg (21.19 KB)8 ?6 E  t+ E) ]6 e
2009-4-14 16:36
2 ?% j7 X* O( N2 c" S' r" n7 j& J$ B8 I7 ~0 ~$ V: w

0 v" `. O- i; ?4 g# r" Q# N
太仓郑和纪念馆内的郑和像

5 _7 g/ M* ^4 x4 i& ^/ k; B
# ]: h$ R5 N  k, s9 v
0 l6 W7 V/ m/ e- J4 \7 Q
( S2 x3 d: d4 R7 b! K$ U

- ^5 @4 ^! x: Z) h& g
$ t1 ]' h; X* I' N
6 L8 \6 U/ [  V! `# @7 K/ ~

3 K% G7 G3 q$ s) X+ o$ }' v' ]6 J7 w/ c1 T; E

4 I9 ]5 s' s$ H% y) {
引用 回复 TOP
0 S1 P  l2 L6 J6 k! i$ C
7 ?6 X" m4 j8 \9 `
3 e4 M2 D& ?8 p
' F) s; }% k) o; Y  i' x
[ 本帖最后由 yfsi8 于 2009-4-15 13: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追寻郑和大航海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70_9x.jpg( D  T9 A: t+ C6 j& x
南京出土文物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69_7x.jpg
9 b9 ~! C- y* j, ~* G1 D8 {
南京静海寺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68_6x.jpg
9 e, c" s+ T) M
南京郑和墓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66_2x.jpg$ n) z' Y6 v" Y7 J  |5 `4 P9 d
龙江宝船厂遗迹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65_5x.jpg
& d2 P) R& H. i, }6 j% n8 W
福建三峰寺塔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62_1x.jpg  ^2 g' D+ U+ |
福建显应宫塑像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53_i7x.jpg6 {+ p# D2 l' d, s8 T3 ~1 `
印尼三宝庙石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45_i2x.jpg
7 H. T7 v- P. k' q( z
印尼馆藏明青花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44_3x.jpg. X6 u* ~$ b! F, c3 h0 m  u$ I( N/ B
古里郑和登陆地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604_4x.jpg
! M5 a) ^+ p7 c8 O/ a
印度科钦教堂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42_1x.jpg
  h: ~0 Z& D& ?2 A6 s( _
印度中国式渔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41_1x.jpg
, B: i" p# v- p7 j5 G4 `
也门亚丁湾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39_4x.jpg9 Y0 a9 B; Y3 z
文莱国家博物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36_1x.jpg
& p' }1 Y  k8 k$ A( Z
文莱苏丹清真寺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600_7x.jpg! r5 p9 \+ C' Y% V, _  Y+ r; X
文莱穆斯林公墓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32_2x.jpg
" |; _5 |8 ?+ L/ W. _* i; I; t
土耳其馆藏瓷器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29_1x.jpg! b# c6 @6 i4 M6 x9 n' N; @4 @
土耳其博物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23_14x.jpg" E- G- {! h$ V! j
三宝山公墓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500_8x.jpg
* v" E8 o( Y* u' g5 Y% G
马六甲郑和文物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94_2x.jpg' P% p; e0 V2 v4 B' s6 b7 }4 }
马来明代沉船展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91_8x.jpg" r0 |" k' E) O+ `/ c
阿曼港口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90_7x.jpg
2 F7 C% w2 G2 L0 F% J
阿曼伊斯兰建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89_6x.jpg
- Y/ @0 w4 h! z3 o. r( C* Q3 }6 N
阿曼的永乐通宝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88_5x.jpg) I5 G- K9 O# R
阿曼文化遗产部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4148/20050618/images/100486_3x.jpg
6 g$ u. C- i5 U- w
阿曼仿古造船厂

) P1 ]2 m" |& E8 A/ i5 e0 V0 P6 N( d% N4 p
[ 本帖最后由 yfsi8 于 2009-4-15 12: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纪念邮票.jpg (26.72 KB)
4 L- H- W; s" v9 ?" M2009-4-14 17:24
3 \# O* L  b/ u' s) ?# z  N' A/ P- v6 h* p2 G

# M+ L* b4 \7 P% s5 Q+ ?3 Q1 {
- s$ `) \1 O& d  S1 p5 a' b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jpg (36.33 KB)2 k' Y3 Q) k6 D8 Q
2009-4-14 17:22
$ h: H1 j  K+ P: x
7 ~( g3 D6 B! A" M9 H8 N  S9 @2 y  @& d% H) O
3 `" o% Z$ }% O2 J# A
设 计 者:崔彦伟

8 L: T; n% Q. h( t3 Q邮票版张边饰设计者:王虎鸣
7 q; g6 T8 ^: J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f$ g/ I. m  N& f8 o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2: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时势造英雄,伟大的时代需要“巨人”。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朱棣.jpg (15.74 KB)
, q2 d+ z7 K& d$ x# ]) P2009-4-14 17:42( ^  C4 d8 V7 P* _  `( Z+ k

" F5 f& b/ ~6 M- u+ D  t$ I0 |( [9 V9 u' j- }. @6 N6 B
明成祖朱棣像
( g3 H" k1 o4 q- N  b5 T) R& E
  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1402至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来被封为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后来,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 ( b2 Q- v0 V! e& ~/ z

' c) V& P4 ]8 {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

% J% P% d3 h8 A/ V: d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明初,造船业的兴盛,指南针用于航海,海上航路网的扩大,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推进到一个发展的高峰。
9 ]% Y( r% ]9 T+ b5 d

( l; g/ K4 J% B% c) r- h* s1 p[ 本帖最后由 yfsi8 于 2009-4-15 13: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3: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郑和下西洋纪念日选定为中国“航海日”  2005年7月11日,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3月17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2 n# |9 {4 i, P, y: i1 d
6 D4 e- I$ B$ ?) j, ?) T$ B3 ?
http://fuxing.bbs.cctv.com/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 航海日.jpg (11.96 KB)
/ t% @5 t9 c) B# ]2009-4-14 17:50( S/ G3 L& D4 ]* m" w5 Z) {
9 F+ a& Z! t2 ^6 M; I, m
1 M( y" m3 @( D- y7 R6 A/ z  u* c  ]
7 K( g7 U/ N3 M0 K

: a' k% g$ N' z8 b' a
4 Q  T$ ^! j1 N* \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