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早就想写篇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型“国宝”的文章,却一直等待着观望着,期望有高人能先于我把这一呼吁建言给国家,譬如能在全国“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来。可我有些失望,因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W z' Z) L' K- V5 K3 \9 V
/ M$ p. y/ W- b& W+ O! n' _
2 l2 ?. w' S* G& ^8 r“科”“技”不分家,应该是真知灼见。我这里讲的“国宝”不是指物质上的国家级宝贝,而是指技术拔尖人才。实际上技术拔尖人才并不是神秘人物,他们在社会之中,有的能发挥作用,而相当数量的“国宝级”技术人才却处在“蕴藏”状况——不被重视,遭受冷漠。“国宝级”技术人才明明可以在周边找到,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只将眼光朝外,以至不惜巨资引进人才,哪知引进的人才实际还不如本土人才,这种现象这些年很常见。4 E Z. J+ C+ { d; v
% P6 h* S7 J. K! _- J
# Z6 U. e8 t4 x; h; W0 e6 n2 w" N我之所以迫切地要表达这一意思,在于一些国宝级技术人才正步入人生暮年,如果再过一些年头,这些人才去世了,他们技术才能就不能发扬光大或者不能起到应有的后续传人的作用,那么对我国将是重大损失!+ n" a" c0 V: V2 t! T& c7 w
7 d3 J! T* h% ]+ x( E; v7 Z! [" V( U7 l D1 p+ Q4 ~
国宝级技术人才不一定都是国家人才库里注册登记的人才,而不少散见于民间,经过我们的实际了解、观察、比较、鉴别能够认定他们是我国的杰出技术人才。诚然正式的认定程序是需要的,不深入了解、观察、比较、鉴别,对这些人才没有认定程序,这些人才就会被忽视、被误认为平庸之辈。5 t7 j4 Z+ t1 r6 [, B5 _5 y
, c+ l8 A6 g: j1 M! y% G3 _: R
! l4 D+ C% g! g
过去的一批军工企业划转地方,由于转型和市场经济风波因素,这些企业当中有些景况不佳,但这些企业当中有一批原有的技术力量很精干、很专业,但未能在后来发挥应有的技术作用,出现了有劲无处使的尴尬。一批破产的、改制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之中就有技术骨干、技术拔尖人才,他们正处在盛年却下了岗,本来可以带好一批徒弟,却因下岗而未能如愿,这些人不能发挥技术作用无疑是国家的损失。
. o1 d6 t) z3 e- f5 n5 G+ T3 ~* z) ~ Z
, J" B+ v" R4 C, \) z" B. { M
一些技术活已经濒临绝境,后续乏人;有些技术绝活已经面临家人传承,而不被外人知晓的狭窄境界。这都实实在在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笔者亲历为证:过去某国营工厂一个车工,车出的零件标准超过了刷新了国家标准,他带的一个车工班由此成为当时国家级的先进班组,可是这些人在其国有企业倒闭后为了生活只能做摊贩。这是不是国家的损失?某国营工厂的木模工给其亲属做的纯实木家具,竟然没有用一颗钉子,至今已近三十年却不开裂、不掉漆,坚固如新,该木模工在下岗数年后已办了退休手续。某原国营工艺厂的一个没读过书的女技师,能够随手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如今进入老年只能自己租个门店,给顾客剪纸。这些是不是都是国家损失?4 ~5 M! k+ q" H0 m, e" g7 k
) \3 ^% @+ V0 M: ?( A& H! R: ?: O( |4 V
. R+ `$ k' r+ i ?9 N! Y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技术尖子,与当年的环境有关。当年技术大练兵、大比武蔚然成风,各行各业以不爱做工,不会做工,做工不精良为耻,虽然没有什么奖金刺激但在其正确社会价值观、荣辱观的氛围下,都力争技术精益求精。当年的七级工、八级工是实实在在凭本事得来的、名副其实,绝不象现在可以花钱买技术证书。正是当年以没技术为耻才造就了大批国宝级的技术人才。今昔对比,如今是以不会做投机生意为耻,不会往官场钻营为耻,这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来源:http://www.haoyuansz.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