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2090|回复: 1
收起左侧

[文学]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5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西厢记
* ]3 h! B; m5 t+ N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aa59892b5b7c08e9e6cd40ab.jpg: q+ w% s# w1 x1 o8 m/ i1 N% C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V* W7 G0 b8 v4 q9 x
- s  H2 S1 k  A, o
3 g, o: i( p% G' B5 |  u* o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2 ?# @8 K$ _2 E6 l/ l
【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西厢记.rar

434.67 KB, 下载次数: 8

西厢记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7: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凌刻套板绘图西厢记(共3册)(精) / 王实甫

凌刻套板绘图西厢记(共3册)(精) / 王实甫http://www.ebookcn.com/files/a6/a6fb0b925dcc3b97ae6cfb015fc982b4.jpg凌刻套板绘图西厢记(共3册)(精)
6 J; W) `9 K* f本书是元代戏曲大师王实甫的得意之作,由当时徽派画家精心绘图,刻于卷首,并且眉端集录诸家评语,字体秀逸,行距疏朗,色彩悦目,为凌刻本中最上乘的代表作。
7 F* A% f9 h# Y大约在万历天启年间,中国雕版印刷术进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阶段,这时的北京、徽州、金陵、建安等地书坊,不断探索创新刻书方法,各种不同的刻书形式和工艺运用,使雕版印刷呈现也万壑争流的景象。而江南吴兴的凌、闵二家,更以其大规模经营套版印刷闻名于世,为明代刻书事业的最后落幕抹上了一道亮丽的晚霞。
; i4 F. u/ {$ _/ X3 D3 O6 M& j8 w) m明末凌濛初套板印本,一向为读者和藏书家所喜爱,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三百年来,凌刻本已廖如星辰,而其中套色绘图的名著印本,尤为罕见。
( z2 [0 |- h" u. S本书为凌刻套色印本之一种,行距疏朗,色彩悦目,由当时著名的徽派画家精心绘图,刻印于卷首,眉端集录诸家评语,字体秀逸,是凌刻本中最上乘的代表作。兹以原刻初印本线装影印,行格版框悉保持原貌,堪称阅读与收藏的最佳版本之一。
* a+ L) `4 b, ?! z; x3 |本书是中国文学作品的高峰之一,文辞华丽,故事曲折,情节跌宕,文笔细腻,人物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p$ L5 S' F1 K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 ~( y; M% F8 ~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 t; p7 b' i4 @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