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查看: 1227|回复: 0
收起左侧

[软件业态] 肩负国家战略重任 倾力打造“远望”船队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2 22: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肩负国家战略重任 倾力打造“远望”船队——记中船人为发展我国航天测控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
  2008年9月28日,夜,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上。
  “十分出色!”正在船上组织指挥执行“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如是评价“远望6”号的工作状态。
  首次执行载人航天测控任务的“远望6”号船此次精确测控了“神七”飞船16个圈次,每一圈次都最早发现目标,捕获及时,跟踪稳定,遥控发令正确,数据录取完整、计算准确、发送传递迅速,图像、话音清晰,特别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结束返回轨道舱后的舱门密封确认等提供了可靠的测控通信支持。
  在此次“神七”飞天中,我国首度同时派出了除“远望4”号之外的5艘航天测量船,堪称“远望家族”老中青三代的一次集体登场,她们共同结成了一根牢牢系在“神舟”上的保险绳,使“神七”能在浩渺太空中精准地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地面。她们累计跟踪测控飞船63个弧段,占地面总测控时间的43%,为“神七”任务的成功完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这让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尤其是七○八所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备感自豪,因为这些被誉为“海上科学城”的“远望”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均出自他们之手,充分显示了中船集团公司作为国家战略主力军的中坚作用,也确立了七○八所和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在这一高科技船舶领域无可撼动的实力地位,而这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凝聚了几代中船人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肩负重任 不辱使命
“远望家族”屡创辉煌
  凡是见过“远望”系列航天远洋测量船的人,在赞叹其外形英挺、装备精良之余,无不被船头镌刻的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远望”所吸引,那正是毛泽东主席的手迹,取自叶剑英元帅的著名诗作。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人造卫星空间技术装备的发展,国土内测控通信网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向海洋扩展。1965年,周恩来总理深谋远虑地提出了建立我国远洋靶场船队的设想,这对中国航天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1966年10月,我国开始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建设远洋测量船队的计划也随之提上日程。次年7月18日,国防科委将研制航天远洋测量船的“七一八工程”计划向中央上报。1968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了该计划,“七一八工程”正式启动,我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及“向阳红10”号科考船开始浮出水面。1976年9月,“远望1”号、“远望2”号同时投料开工,新中国揭开了建设“远望”系列船队的辉煌篇章。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艰苦努力,1979年12月27日,“远望1”号和“远望2”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的国家。
  1993年,七○八所和江南造船厂又接到了研制“远望3”号航天远洋测量船的任务。“远望3”号是我国“八五”时期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是我国第二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和第一代相比,“远望3”号的总体技术性能、内装水平和自动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集中体现了我国上世纪90年代造船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先进水平。江南造船厂以“瞄准世界先进,争创国内一流”为方针,精心组织施工,于1995年3月28日顺利交付了“远望3”号,其建造时间比前两艘缩短了1年多。
  10年后,经过激烈的招投标竞争,七○八所和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再度成为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的设计和建造单位。面对装备更先进、技术要求更高、时间要求更紧、建造难度更大、质量要求更严的新型“远望”船,敢为人先的江南人咬牙顶住自身生产的压力,不计成本地投入人力物力,确保新船能充分满足使用单位“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保障性”的要求,最终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4月交付了“远望5”号和“远望6”号船,圆满地完成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第三代航天测量船的建造任务。
  近30年来,“远望”号船队功勋卓著,先后50余次远征大洋,累计海上作业7600余天,总航程140余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50多圈,圆满完成了68次海上测控任务,成功率达100%。30年间,中国造船人自主设计建造的“远望” 号船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造辉煌。
  1980年5月,“远望1”、“远望2”号船第一次扬帆远航,在远离我国本土8000多公里的太平洋上圆满完成了远程运载火箭的海上测量任务,结束了我国在本土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1982年10月,“远望”号船队在太平洋上攻克了火箭入轨和落点测量精度的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远洋测量新的跨越;199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远望” 号船首次承担外星测控任务,占世界卫星市场销量40%的美国休斯公司称,这是他们得到的初轨预报精度最高的一次,中国航天由此走向世界;1997年5月,“远望”号船队在海上连续7天对“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发出80多条遥控指令,成功调整了卫星的转速和姿态,开创了在测量船上遥控卫星的先例,实现了从单一测量到能测能控的跨越;1999年11月,4艘“远望”号船首次同时布阵三大洋,对“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实施了太阳帆板展开、变轨、制动返回等一系列测控任务,实现了从海上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测控的跨越;2003年10月,4艘“远望”号船再度联手,“牵引”着航天英雄杨利伟胜利归来;2007年11月,“远望2”号、“远望3”号船联袂承担“嫦娥一号”测控任务,见证了“嫦娥”成功奔月,跟踪测控距离从7万公里大大延伸到了40万公里,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实现了从航天器地球轨道测控到月球轨道测控的跨越。

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自主创新扬我国威
  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其测控能力、测控精度、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对“远望”号船的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苦的征途。作为“远望1”号、“远望2”号船的总体设计单位,七○八所功不可没。该所的设计师们用手中的尺笔,历时10多年,一笔一画地将“远望”号从梦想变为现实。
  “‘远望’号的诞生来之不易啊!”现年84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七○八所技术顾问许学彦感慨地说。1966年,许学彦接受了“远望”号的设计任务,尽管曾完成我国首艘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的设计重任,他仍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远望”号之所以被誉为“海上科学城”,原因在于船上需要装备大量高精尖的测控、通信、气象设备。“我们的任务相当于把一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卫星发射基地上布置的测控设备,全部搬到一艘不足4000平方米的船上,不但要解决仪器间的电磁兼容问题,而且要解决陆用设备‘旱鸭子下水’的问题,可以说是在‘针尖上跳舞’,其设计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国面临的更为艰巨的挑战是国际封锁。“远望1”号、“远望2”号船设计期间,正值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这就意味着设计组得不到其他国家哪怕“一针一线”的帮助,真可谓“一穷二白”。谁会想到,“远望”号的设计原型竟然来自一张小小的国外远洋测量船照片。从那张照片中,许学彦和设计师们对远洋测量船有了基本认识,然后又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终不仅制定了一整套国产远洋测量船设计标准,而且自力更生攻克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在浩瀚汹涌的海洋上,航天测量船要在最有效的十几分钟内锁定并跟踪以第一或第二宇宙速度飞行的目标已绝非易事,而如果船舶稍有摇摆,跟踪的目标便会稍纵即逝,这就对船舶的稳定性提出了超乎寻常的要求。为了解决船舶稳定的问题,许学彦和同事们采取了一套三级稳定措施:一级稳定是船舶自身的稳定,采用大型减摇鳍和超大型舭龙骨,通过型线优化、质量分布分析等手段提高船舶耐波性,减少运动幅值;二级稳定是设备采用跟踪复元系统,在船舶一级稳定的基础上利用稳定平台,使测量设备的摇摆角度减小一个数量级;三级稳定是通过伺服系统自动控制设备的方位轴和俯仰轴,达到捕获目标和连续跟踪测量的目的。
  为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七○八所的设计师们科学划分了“远望”号船上的天线工作区域,并辅以屏蔽措施,有效抑制了耦合干扰和电缆传导干扰;为了正确评估和修正船体变形对测控设备带来的影响,设计师们创造性地采用了光学挠曲变形测量法;为了解决船舶和测量设备的导航定位问题,他们采取了惯性导航、天文导航等手段,确保了海上定位实时、准确、可靠。这些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基本奠定了跨越40载、三代“远望”号船的设计基调,成为中国“远望家族”的标志和“基因”。1985年,“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满足载人航天器试验的测控通信任务的需要,我国又开始实施“远望3”号综合测量船的设计和“远望4”号船改造工程,七○八所再度成为“远望3”号的设计单位。此时,尽管距两艘第一代“远望”号船的建成已有10多年,但老一辈设计师仍然在岗,而且他们对航天远洋测量船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刻。与第一代航天测量船相比,“远望3”号不再采用蒸汽轮机,主动力和主电站均采用内燃机,同时,在系统设置、设备配套和船舶总体性能等方面也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2006年,在首届“中国十大名船”评选中,“远望3”号和“向阳红10”号(1999年改装为“远望4”号)均荣列榜单。
  时光飞逝。 本世纪初,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突飞猛进,国家航天事业需要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远洋测量船“保驾护航”。为此,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七○八所再次启动两艘第三代远洋测量船——“远望5”号和“远望6”号的设计工程。此时,七○八所的“老远望”们大多已“功成身退”, 但江山代有人才出,两艘新船的重任压在了年轻一代船舶设计师的肩上。作为两艘新船的总设计师,黄蔚面临的主要困难不再是“一无所有”,而是时间紧迫。按照要求,两艘船必须在2008年投入“神舟七号”飞天任务,仅仅一年半的设计时间,对一艘全新的航天测量船来说无疑是极为苛刻的。“远望1”号、“远望2”号的设计时间接近10年,“远望3”号的设计时间也有两年多。
  不过,新一代的研制团队此时也有了更高级的“法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成熟,船舶设计师们使用的设计、分析和计算手段越来越先进。有限元分析、全船建模、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远望5”号、“远望6”号的设计时间更短,设计精度更高。在吸取“远望”第一代、第二代船设计精髓的基础上,黄蔚带领的设计团队一方面优化了船舶的结构线型,使船舶的总体性能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采用了大量先进设备 “武装”全船,使其配置更加合理,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
  “远望5”号、“远望6”号集当今船舶建造、航海气象、电子、机械、光学、通信、计算机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于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测控装备两大部分组成,分为船舶、测控、通信、气象4个系统,船上安装了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C波段统一测控系统和C波段脉冲雷达等大型测控设备,能完成对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类航天飞行器的海上跟踪测控任务,并能与任务中心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
  “两艘新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和以人为本的时代思想。”据黄蔚介绍,两艘船不仅采用了大量环保材料,并使用轻质柴油为燃料以减少废气排放,而且配有一批先进的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系统,满足了国际防污染公约及船舶安全公约要求。为了提高船员在海上的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船舶的冷藏系统采用了气调保鲜技术,可以保证船员在1个月内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同时,船上医院还配有牙科设备、X光机、B超机、手术室等设备设施;在减震降噪这一细节上,新船80%的舱室噪音控制在55分贝左右,重要舱室达到42~52分贝,噪音水平已经与豪华游船相当,局部甚至更低。此外,船上还配套了露天游泳池、篮球场、健身房、大型俱乐部、图书馆等文化娱乐场所,以丰富船员业余生活。

百年老厂 精忠报国
矢志铸就时代精品
  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一直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畏艰苦,克服万难,坚持将一艘艘“远望”号船打造成时代精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人接受着不同的挑战。
  在建造第一代“远望”号船时,“文化大革命”余波犹存,“左”的思潮仍然左右着人们的头脑,但江南人始终以满足国家需要为最高职责,排除各种干扰,对“七一八工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江南造船厂特地成立了“七一八工程指挥部”,对设计工艺、工程进度、供应配套、质量检查、内外协作等实行统一领导;在生产管理上,恢复了主任监造师、主任工艺师和技术检验师制度,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开工之初,船体焊接合格率一度很低,造成了大量的返工,江南造船厂由此立即开展了一场以“七一八工程”为重点的质量大普查活动,不断扩大船体焊缝取样、刨槽、磨片、探伤抽样检查的比例,建立了强化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制度,最终使两艘测量船的焊接质量全部合格,并顺利下水。为保证特种仪器、设备在吊运中的绝对安全,江南造船厂专门成立了特仪吊装运输小组,使测量控制、导航定位、通讯、气象、医疗等五大系统的1000多种设备全部吊装成功。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江南造船厂还承担了减摇鳍、艏部定向装置和主动舵等10个重要项目的研制工作,这些研制项目在国内都属首次,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几乎动用了江南造船厂所能用的全部力量。在安装减摇鳍和艏部定向装置时,江南造船厂轮机车间的工人连续奋战50个日夜,最终胜利完成了加工和试车任务。视质量如生命的江南造船厂工人为了精益求精,想出了各种“创意”:有的工人为了清洁发电机的油池,买来面粉搓成面团,粘去金属碎屑;每根高压蒸汽管清洁以后,工人就用洁白的细布来回拉擦,直到管壁上看不到一点锈迹污渍为止。
  在建造“远望5”号和“远望6”号姊妹船时,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正逢向长兴基地大搬迁的特殊时期,人员与设备配置都不稳定,这给建造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即便如此,江南的干部职工依然毫不动摇,因为他们深知这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在中船集团公司的有力指挥和大力支持下,他们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潜心研究,发挥自主创新精神,一连突破了12项关键建造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缩短了船体建造周期,而且使船体建造时的中心线偏移达到了设计要求;确保了超长轴系安装的精确性;使主机的高转速、低震动特性达到最佳效果;保证了减摇鳍一次性安装的准确性……他们还进行了船用变频变风量空调系统试验技术研究,保证了空调系统平稳舒适运行,并首次采用并优化了伙食冷库气调贮藏技术,使水果蔬菜的冷藏保鲜期达到了国际标准;通过深入开展电磁兼容性研究等工作,对光缆敷设进行了施工工艺优化,保证了船舶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确保了综合信息高速传输平台的建立;通过内装安装工艺研究,保障了船舶内装总体效果和细节处理的完美统一。在多项特种设备的安装上,江南人也研究出很多新方法,确保了整个系统安装的高精度。建造工程结束后, “船体中心线精度控制”等3项新技术还专门申请了国家专利。
  负责建造“远望5”号和“远望6”号船的是一支很年轻的团队,像“远望6”号的主管建造师陈思华他们平均年龄仅仅30岁左右。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国新对记者说:“虽然搬迁、人员分流给江南带来了不少困难,但这批年轻人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远望’工程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甚至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江南人来说,“远望6”号的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她不但是在江南原址上建造的最后一艘船,更是象征“江南伟业薪火相传”火种的采集地,她已经成为传承江南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
  江南造船人不但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对已交付的“远望”号船的售后服务同样尽心尽力。始终坚持“全寿命保修”,这是我国造船行业中前所未有的一种承诺,多年来,只要产品一有维修需要,江南便会立即派出精干人员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使船舶一直处于良好状态。而每当“远望”号船执行重大任务或工作需要时,江南的领导都会亲自带队上门服务,听取使用单位意见,做到有求必应,保质按期地完成任务。
  今年夏天,在执行“神七”飞天任务前,部分“远望”号船需要进行全面检修。此时,尽管企业已是满负荷运转,生产任务相当繁重,江南还是一如既往地抽出人力,腾出码头,全力投入到维修工作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公司对“远望”号系列船进行了近40次维修,每次都能按期保质地交付使用。江南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上乘的服务质量,深受使用方的好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