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8 13: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温州
/ l9 F3 v3 C2 V0 b" O2. 再生切削时因工件在前一转时振动留下的痕迹引起切削厚度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切削力的周期变化。一般说,后转(后次) 切削的振纹相对于前转(前次) 切削的振纹总不同步,它们在相位上总有一个差值< ,在一个振动周期中,对振纹曲线yn =Ycosωt ,yn (t) 在相位上滞后于前次的yn - 1 (t ) 即的情0 < ¢<π况,可以看出,在振出的半周期中的平均切削厚度大于振入的半周期中的平均切削厚度,于是振出时的切削力所做的功大于振入时切削力所做的负功,系统就会有能量输入,振动就有可能得以维持。于是yn 比yn - 1超前¢的情况,则正好和滞后时的情况相反。
4 ]$ m- ]% m7 {2 J' n3. 振动时,刀尖相对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形状和位置都不十分稳定的,封闭的近似椭圆。这种情况在车削螺纹或用宽刃刀(刃宽小于螺距) 车削方牙螺纹的外圆时易产生,这时后一转的切削与前一转切削表面完全没有重叠。因椭圆轨迹随相位差变化而变化,从而引起切削面周期性变化,最终引起切削力周期性的变化。
! |/ r0 h! P8 p0 h: m, h# ^4. 刀具在切入和退出工件时所遇到的金属硬化程度不同,从而使切削力在变化。( |/ f& c& B W
除此以外,振动过程中刀具实际几何角度周期性改变也会引起切削力的周期性变化。
. L y3 O: U6 v4 _' W4 消振措施; Z& @* W6 ]0 p+ K( [, d4 F2 E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系统是否发生切削颤振,既与切削过程有关,又与工艺系统的结构刚度有关,针对振动的特点,特提出相应的消振措施。: O$ k, d, Q' B; l* ~( X! t, r' D
1. 在低频振动时,主要是由于Y方向的振动引
9 r" ?2 K: N0 D; K5 ]/ M5 l起了切削力的变化,便得F趋远> F趋近,而产生了振动。因此,除了增加系统沿Y 方向的刚度及阻尼外,设法减少切削分力Fy 及任何阻止工件与刀具沿Y方向的相对位移的因素,通常都能减弱或消除振动。主要可采取下面几种措施:3 P! N+ r. u0 w
1) 车削时,一般当v = 30~70m/ min 速度范围内,容易产生振动,因此选择车削速度时应避开出现切削力随速度下降的中速区,在高速或低速范围进行切削,自振极不易产生。6 v' x5 M6 A2 \" m; n
2) 应尽量避免宽而薄的切屑的切削,否则极易产生振动。在许可的情况下(如机床有足够的刚度,足够的电机功率,工件表面粗糙度参考值要求较低时等) ,适当增大进给量和减小切削深度也有助于抑制振动。
' a2 D ^! @/ l6 z9 q/ F. b6 C3) 适当增大刀具前角γ0 可减小Fy 力,从而减弱振动。但在切削速度较高的范围内,前角对振动的影响将减弱,所以高速下采用负前角切削,不致产生强烈的振动。通常采用双前角消振刀,利用图1前面的宽度f 来控制刀具和切削的接触长度,可显著减小切削力,从而抑制振动。低速时γ1 > 0 ,高速时γ0 < 0 ,γ1 与γ2 之间相差15°,如图1 所示:
, K2 Z% s3 @) t `/ i7 \# y) a1 F; T9 R* q; k- y
图1 双前角消振刀具5 J% s9 b. K2 L" a: n" s
4) 当切削深度和进给量不变时,随着主偏角Kr增大,切削分力Fy 减少。因此,适当增大刀具主偏角,可以消除或减小振动。" u4 e' A& j7 ^
5) 刀具后角太大或刀刃过分锋利,刀具切入工件时,容易产生振动。当后角减小到2°~3°时,振动有明显的减弱。在刀具后面磨出一段负倒棱,如图2 所示,约0. 1~0. 3mm 负倒棱,可以减小径向切削力和抑制振动。8 d5 ~# h1 ^/ U% Q' L0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