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1-17 18: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西安
软氮化实质上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钢的氮原子渗入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其处理结果与一般气体氮化相比,渗层硬度较氮化低,脆性较小,故称为软氮化。
I. g3 |% b: T1 t3 f, R5 }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气体软氮化。气体软氮化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8 W8 |/ t6 z; V, u活性氮、碳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氮碳共渗层。 4 w3 A6 k' T' b+ R) E
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因为超过2.5小时,随时间延长,氮化层深度增加很慢。 % ]/ c$ @1 K. D: U6 j4 i; l
2、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它是由ε相、γ`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γ`相和ε相组成。
5 M% q: F; h) a3 }8 M9 |! U0 W 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 + Z$ c. y& C! F2 V& S
(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
8 p* z2 B- z* D4 A* c b& l/ @ (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 ' c1 L, ^8 H" b+ K6 _/ A' R+ ~% N0 T
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 ( @4 c3 U3 ^# s; p
4、由于软氮化层不存在脆性ξ相,故氮化层硬而具有一定的韧性,不容易剥落。 + i" ?/ h9 {% x; R0 j: i
因此,目前生产中软氮化巳广泛应用于模具、量具、刀具(如:高速钢刀具)等、曲轴、齿轮、气缸套、机械结构件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 F# d% p d/ d# v4 l渗氮(软氮化)的常见缺陷
( c! Y+ {3 c( m) d; E! N0 k一、硬度偏低
. D3 Z' K, j: j2 X2 S! e+ C 生产实践中,工件渗氮(软氮化)后其表面硬度有时达不到工艺规定的要求,轻者可以返工,重者则造成报废。造成硬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4 N7 ?7 T) B5 X" q8 r, R
设备方面:如系统漏气造成氧化; ( |9 i# Y3 q8 M/ w, L) f% w
材料:如材料选择欠佳;
0 L3 S) H& p" G/ j& l前期热处理:如基体硬度太低,表面脱碳严重等; T: q3 J$ B) c# ~
预先处理:如进炉前的清洁方式及清洁度。 ' Q/ a1 U7 G" j; O' H
工艺方面:如渗氮(软氮化)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短或氮势不足等等。
# k: n& V2 j I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找准原因,解决问题。6 {+ {% L6 w9 Z
二、硬度和渗层不均匀
# C ]6 D4 h& v 装炉方式不当; - Z! @, i: ?5 _" ~
气压调节不当; 4 Y1 o: o3 y" v D$ z
温度不均; 6 Y4 c4 l& l" d# [6 m
炉内气流不合理。 0 m2 I: P" {3 c
三、变形过大
9 j7 i. u/ Y) d, }: }% O 变形是难以杜绝的,对易变形件,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小变形: ( T; }0 `2 y+ ~+ R3 `
渗氮(软氮化)前应进行稳定化处理; " `/ ^# A5 r; S
渗氮(软氮化)过程中的升、降温速度应缓慢;
0 G5 y- M' I4 c! f2 \# E保温阶段尽量使工件各处的温度均匀一致。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工件,如果工艺许可,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氮化(软氮化)温度。% i2 h9 b7 D- n/ V, V9 V9 G" G
四、处观质量差
. c! }. b/ I. }8 S# j( X+ X) Z 渗氮(软氮化)件出炉后首先用肉眼检查外观质量,钢件经渗氮(软氮化)处理后表面通常呈银灰(蓝黑色)色或暗灰色(蓝黑色),不同材质的工件,氮化(软氮化)后其表面颜色略有区别,钛及钛合金件表面应呈金黄色。
/ i$ u+ P! y0 X5 S! Y+ B2 v1 Q' L五、脉状氮化物
3 B. ]# o, m' O2 V- o 氮化(特别是离子氮化)易出现脉状氮化物,即扩散层与表面平行走向呈白色波纹状的氮化物。其形成机理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合金元素在晶界偏聚及氮原子的扩散有关。因此,控制合金元素偏聚的措施均有利于减轻脉状氮化物的形成。工艺参数方面,渗氮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越易促进脉状组织的形成,如工件的棱角处,因渗氮温度相对较高,脉状组织比其它部位严重得多。
% M# M; X( |' ?: b O" W; F: }( f( u3 X9 O
[ 本帖最后由 mideas 于 2007-11-17 18:0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