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29 2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非晶硅太阳电池一般是用高频辉光放电等方法使硅烷(SiH4)气体分解沉积而成的。由于分解沉积温度低(200℃左右),因此制作时能量消耗少,成本比较低,且这种方法适于大规模生产,单片电池面积可以做得很大(例如0.5mX1.0m),整齐美观。非晶硅电池的另一特点是对蓝光响应好,在一般地荧光灯下也能工作,因此被广泛用作电子计算器和手掌电脑的电源,估计全世界使用量达到每月1千万片左右。以上这些优点,使非晶硅太阳电池在近10余年来得到大踏步的发展,1997年全世界的产量估计已达到30MW以上。
" g; r' e& p; \3 {0 R- z3 o1 [0 Q8 G$ l$ h
8 b5 g e. x7 w9 T- } 非晶硅由于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大量氢原子的存,具有光疲劳效应(Staebler Wronski效应),故非晶硅太阳电池经过长期稳定性存在问题。近10年来经努力研究,虽有所改善,但尚未彻底解决问题,故作为电力电源,尚未大量推广。 / c! P: ?0 n+ x% `2 b& X
- h0 W9 ~* S' R6 q! @
非晶硅中由于原子排列缺少结晶硅中的规则性,缺陷多。因此单纯的非晶硅p/n结中,隧道电流往往占主导地位,使其呈现电阴特性,而无整流特性,也就不能制作太阳电池。为得到好的二极管整流特性,一定要在p层与n层之间加入较厚的本征层i,以扼制其隧道电流,所以非晶硅太阳电池一般具有pin结构。为了提高
6 e# M. k( F( O" F0 | \: C效率和改善稳定性,有时还制作成pin/pin/pin等多层结构式的叠层电池,或是插入一些过渡层。 , L2 k9 J% J# F9 y6 h' Z, A2 [
' h& @# \$ t2 V% i1 A7 Q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现在主要着重于改善非晶硅膜本身性质,以减少缺陷密度,精确设计电池结构和控制各层厚度,改善各层之间的界面状态,以求得高效率和高稳定性。
3 a. Y! g! N9 K' ~6 ~9 h& c# ^8 V8 L# _7 B" [
目前非晶硅单结电池的最高效率已可达到14.6%左右,大量生产的可达到8%~10%左右。叠层电池的最高效率可达到21.0%。 ?; ~* ^& s% r( a4 _: V# g* n- r
3 S0 M( }+ v& Y' d 3.2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 ; k6 [! T6 W7 y' i u. `
1 }1 H8 G& ?& d+ H9 |$ C0 Q: W: [: P
在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中,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有CaAs、InP、CuInSe2和CdTe太阳电池。由于化合物半导体或多或少有毒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产量少,常常使用在一些特殊场合。
e- G4 Z: `/ ^$ K! h( S3 m
v2 \& g2 n, f 1.砷化钾太阳电池 ' D6 M |( I$ C2 \
% c j3 a! z$ z& c% G% }
砷化钾(GaAs)太阳电池可以得到较高的效率,实验室最高效率已达到24%以上,一般航天用的太阳电池效率也在18%~19.5%之间。砷化钾太阳电池目前大多用液相外延方法或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制备,因此成本高、产量受到限制,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已成为研究重点。砷化钾太阳电池目前主要用在航天器上。
+ T9 z2 r' J* z0 o
N' O& x) b V6 N8 F: Q 现在,硅单晶片制备技术成熟,成本低,因此以硅片为衬底,以MOCVD技术用异质外延方法制造GaAs太阳电池降低GaAs太阳电池成本的很有希望的办法。目前,这种电池的效率也已达到20%以上。但GaAs和Si晶体的晶格常数相关较大,在进行导质外延生长时,外延层晶格失配严重,难以获得优质外延层。 为此常Si衬底上首先生长一层晶格常数与GaAs 相差较少的Ge 晶体作为过渡层,然后再生长GaAs外延层,这种Si/Ge/GaAs结构的异质外延电池正在不断发展中。控制各层厚度,适当变化结构,可使太阳光中各种波长的光子能量都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以GaAs为基的多层结构太阳电池的效率已接近40%。
5 F$ B7 U) X: a2 @) n
. {% y1 B( t5 n2 `3 Y; S7 a 2.磷化铟太阳电池:磷化铟太阳电池具有特别好的抗辐照性能,因此在航天应用方面受到重视,目前这种电池的效率也已达到17%~19%。 1 ~8 h0 L7 O. J: |4 [+ P
* O5 l9 [0 h, v( q4 l
3.CuInSe2 多晶薄膜太阳电池:这种电池的效率也达到17.6%左右,而且性能稳定,作为多晶薄膜电池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但因成分较复杂,制作工艺重复性差,影响了它的发展。 2 l! m; T% B- V
9 B9 y/ c/ X/ e: I2 K# ]
此外,Cds/CdTe太阳电池的效率也已达到15.8%,但这种电池毒性大,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6 l" s2 W$ W* P" |2 Y7 O7 d
3 b" ^$ O, }) Z% h
4.太阳电池的应用 . j* f5 \$ e3 V$ m2 I
$ D/ u1 g5 i0 N" r; S! l 通信卫星通常采用太阳电池方阵给各系统供电,并为蓄电池充电,在星食期间,蓄电池给卫星供电。过去,太阳电池方阵广泛采用硅光电池。目前较先进的硅光电池转换效率可达15%,但这种电池已不能满足大型平台的要求,现在正在发展和使用砷化钾太阳电池。目前单结砷化钾太阳电池转换效率一般达18%,双结砷化钾太阳电池可达21-23%。这种电池不仅效率高,而且耐高温,耐空间辐射。现在正在研制多结砷化钾太阳电池,其转换效率可望达到30%以上。为了再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方阵的效率,现在正研究使用太阳能聚光板,以提高太阳能量,使太阳常数提高到1以上。过去通信卫星蓄电池普遍采用镍镉电池,随着卫星功率不断增加,现正发展使用镍氢电池。镍氢电池比镍镉电池放电深度深,比容量大。使“深空1号”星际探测器成为现实,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提出6项关键技术,它们是: ( A ~3 h, s" f- Y+ m. b) ~" Q
* Q- |1 A; G% _: z' S/ _6 e
1.轻型太阳电池方阵。未来的太阳帆板采用复合结构,连接各部分的电缆线将被淘汰,太阳帆板采用塑性铰接。使用薄膜太阳电池,每公斤重量供能116瓦,而现有系统为40-50瓦。多结薄膜光电池使电池太阳方阵在轨道上易于展开。轻型“智能”结构可自动消除振动和热效应。 |$ \8 b* | e m$ |/ w
% b! }$ U; l/ {' s0 L
! K, c% Y3 U3 x C& E" _: |( o
2.柔性集成供电和信号系统。通过真空镀膜技术,使薄膜蓄电池组和柔性电池部件与阻挡层光电池连接,形成多层卫星总线。柔性电池组安装在其它子系统周围。
$ a# ]) v0 G9 {$ v. L4 x/ H8 W) G2 }) Z4 b( g
3.多功能结构。
0 H0 P& I7 x$ y& U' v( h2 Z( `) Y1 W* D0 G
4.超高密度电路。 3 v8 |4 H' C& c: e; i8 C
# k! y% ~, U8 B, U0 q0 B8 X 5.微机电系统。
1 D) C% p9 H# q, S6 ^
2 d$ K* Z) E) \% U. O& Z 6.轻型大光学系统。 ) k' C- c1 k& e% E
0 v8 ?# @- [4 r9 U! i4 C$ } 美国1998年10月24日发射了“深空1号”星际探测器。采用集光器型太阳电池进行试验。这种太阳电池方阵实际只有13%的面积被覆以太阳电池片,另外还带有720面菲列尔透镜,利用线性排列的菲列尔透镜把所有阳光都聚集到这些电池上。由于电池少,而透镜又比玻璃罩的电池轻,所以太阳电池方阵的重量减轻了,价格也变便宜了。“深空1号”2.6千瓦的太阳电池方阵有4块帆板,大小为1.1mx1.6m,总重58公斤。为增强辐射防护能力,电池区上的玻璃罩可做得厚一些。太阳电池本身有两种,它们叠在一起,可在0.4μm~0.85μm的宽频谱范围内进行能量转换,预计效率在22%以上。这种太阳电池方阵的缺点是指向稍有一点点误差,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6 n; l1 h; }: W' X" K3 j
0 O$ D- V1 y5 S! J* r- E7 { 5.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 I E ?; ^* `) Z
R4 i5 I& L" B( W) S4 _; z 人类利用太阳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9 Z0 m( K1 `, m. @6 ^' |) T- X
但发展一直很缓慢,现代意义上的开发利用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块太阳电池,从此揭开了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新篇章,之后,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7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的石油危机有力地促进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实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又被推到新高度。 21世纪初至中叶将是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的重要发展时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将依靠可再生洁净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 L1 h/ A7 z% X: B, a" u W
1 z: Z. U5 E* g' o8 g9 L8 h 光伏技术的发展,近期将以高效晶体硅电池为主,然后逐步过渡到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各种新型太阳电池的发展。如前所述,晶体硅太阳电池具有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商业化程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硅材料紧缺、制造成本高等问题。而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各种新硅太阳能电池都具有生产材料廉价、生产成本低等特点,随着研发投入的加大,必将促使其中一、二种获得突破,正如专家断言,只要有一、二种新型电池取得突破,就会使光电池局面得到极大的改善。
) N& t. [4 E- D: T$ z2 S7 v0 S( g& N+ |
随着光电化学及光伏技术和各种半导体电极试验的发展,使得太阳能制氢成为氢能产业的最佳选择。20世纪90年代在太阳能制氢方面获得了较大进展, 1990年德国建成一座500KW太阳能制氢示范厂,沙特阿拉伯已建成发电能力为350KW的太阳能制氢厂。印度于1995年推出了一项制氢计划,投资 4800万美元,在每年有300个晴天的塔尔沙漠中建造一座500KW太阳能电站制氢,用光伏—电解系统制得的氢,以金属氢化物的形式贮存起来,保证运输的安全。氢能具有重量轻、热值高、爆发力强、品质纯净、贮存便捷等许多优点。随着太阳能制氢技术的发展。用氢能取代碳氢化合物能源将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 t* l: w' _' I$ a- {7 \& o+ j0 t5 H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的普遍提高,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其普及程度将会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改善,太阳能热水器将逐步取代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与此同时,光伏技术将逐步由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其它特殊应用场合向城市推进,伴随着更多国家屋顶计划的实施,光伏发电将走进城市的千家万户。 1 J. h* z& H6 v$ ]: d- N
z* H' v$ ~' @- j- |7 w
随着人类航天技术以及微波输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设想可望得到实现。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不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制约,其发展显示出美好的前景,是人类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 z) t, k8 A; m% v4 S [1] 沈辉,李朗洪,梁宗存.太阳能利用与材料科学 [A],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待出版. 8 \- F' T/ D, s
[2] 陈哲臣,金步平.一种新型太阳电池的设计[J],太阳能学报,1999,20(3):229-232. # z# P- Y* y1 \) n- G! k& q1 ^, p
[3] 吴建荣,杜丕一,韩高荣等.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1999,13:38—39. 3 f3 K+ L3 U( ?
[4] 方亮,韩大星,王万录,非晶硅合金太阳电池的最新进展[J].太阳能,1999(1):10—12. / q4 w: _6 v4 Q) G
[5] 耿新华,李洪波,王宗畔等.400cm2 a—Si/a—Si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4):345—351.
% H+ B3 l. h0 v; x8 E [6] 刘世友.铜铟硒太阳电池的生产与发展[J].太阳能,1999(2):16—17. ; n! F, {* j' T
[7] 吕笑海,方靖谁,陆祖宏.敏化TiO2纳米太阳能电池[J].功能材料,1998,29(6):574—577.
: y6 `, F! A5 Y2 J% u% I6 G7 i; E. x5 M [8] 戴松元,王孔嘉,邬钦崇等。纳米晶化学太阳能电池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7,18(2):228—232 ( H4 j2 D1 U% n& L, s1 z
[9] 京特,莱纳著.余世杰,何慧若译.太阳能的光伏利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19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