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9天前
查看: 3007|回复: 7
收起左侧

[分享]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6 15: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I) f0 Q1 A5 J  B% m6 o5 u& j+ M
(一)
$ @0 ]* p7 Q' J1.质量手册中未显示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架构。' n3 V: p! g' S8 B$ E* Y6 C. m
2.实际运作文件与质量手册中规定的文件体系不符。
" N1 |: E' H* j& D4 r) h8 S$ s3.质量手册未识别并充分描述各过程的控制原则或与ISO 9001的要求不符。
. f6 @% @0 @! i4 O3 u9 J4.质量手册未包括或连接到各相关程序书。/ f6 V) z, }& w' p' V. B4 \/ w) o* s+ Z
5.欠缺相关程序书与作业规范以符合质量手册的要求。
* \# Y" ^. D: E6 K( n$ F. ~6.系统涵盖的范围未描述。
$ G) p5 ^3 o! |' a7.部分外包过程未纳入系统。& \) `: H, h5 f
文件控制! @/ ~$ M4 }3 Q
1.无程序书。
* I& j2 h7 f# p! n/ J; l2.文件核发控制未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及资料。
5 D4 B8 |7 y8 d- L  O" }. E5 i9 f3.无文件审核程序或由相关权责人员审核的规定。" I0 ~6 J' \2 l
4.已发行文件的审查或核准人员不符规定要求。( O2 b. m8 K  W* |( r3 T
5.已发行文件上的编写、审核、核准或发行日期栏空白。2 l  Q! X5 A' N5 u! |& V, O6 v# s
6.两份文件的名称或编号重复。- ^# \4 c1 R0 _. o
7.文件分发对象没有登记控制。; D5 B! j: q9 q9 L, X+ O
8.使用单位所持有文件与分发单位登记不符。" q: N$ }/ T+ J& I# `6 K
9.使用单位仍然使用或持有作废文件。
/ M- w! k  B, {* O8 m10.作业场所使用非经正式发行的文件或窗体。% g7 Q! [. w4 h. D
11.作业场所使用自行影印的控制文件,而未经登记控制。7 W1 v( x7 W. G9 R' u6 z- k$ o# l
12.作废文件仍保留在工作档案中,且没有任何识别。8 X  J: D( H% X3 f; L( h
13.受控文件上未依规定盖发行章" Y, W9 B4 q  \
14.从总公司来的质量文件没有纳入控制。
1 o5 s+ O+ O5 B7 ]; T6 t15.质量文件的原稿未适当保存及控制。
; }* G5 Y3 w& T16.无文件变更的审核作业规定。
& h6 X! U% D. Z# s17.无法显示文件最新修订情况(如缺少总览表或其它控制程序).
8 n  H9 l% V8 c. y18.文件变更或修订后,未在文件总览表登录。
4 ]* L1 s9 e% X1 \! i19.文件变更或修订后,未对原分发单位于以通知、分发或抽换。
2 n: }$ d, j; F6 |0 D20.文件变更后,其它相关影响到的文件或作业未配合检讨修订。
' K$ Z3 S0 b6 K% t* b3 k21.使用人直接在文件上删改不适用之处,未循正式程序修订文件。
9 g7 A0 \" f8 C- p/ E& O22.文件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0 i" Y3 ]0 i1 ?) S4 O; G6 ^" [* y
23.外来标准、规范化未列管。
4 r4 l! Y, T. J% Z$ f6 `/ B( P$ G* B" z(三) 记录的控制6 ]' e7 Z: F" U* E. N+ U
1.未建立质量记录的控制作业程序书。$ j; g, W7 R1 Z
2.未明确列出哪些质量记录需要控制。1 L  Y2 X5 T9 c8 e
3.主办单位,提出方式(使用时机)未予以明订。
* }+ K4 n7 \# V8 l8 `2 T4.相关或协办单位未保存(收集)所需的记录。
& F: I, P8 N3 Y9 V5.主办单位未订定应分发单位以作分发控制。& N& Y4 k2 C" [0 \7 b  y% W+ ?1 \
6.质量记录无编号不易识别。( r$ W  Q/ G5 r7 J4 C
7.未编订目录、索引以利控制。8 E$ X* ]# [# k7 L1 e9 c1 r' ]
8.档案分类不良、不适当,未视情况以性质、案别、或日期来分类。8 q$ P7 w$ l+ v4 W
9.档案未编目录、各档案未订子目录。未设立档案室或档案柜管理。% P1 h8 u0 L  ~9 N+ t% o
11.取阅管理不良,如阅后未归原位。7 x$ n) Z$ a6 o* T
12.储存场所不适当。! G! R2 Z$ c+ s* D1 Q
13.计算器软件保存不良,无专用保存盒存放而致损坏。
+ D# q# e( l% V7 A14.过时或无效的记录未于以销毁而堆置。
5 N2 U. f1 u( x/ \& z15.记录中断,对质量作业未持续填报记录。
" t0 c# [$ y+ N% w* s" V16.留存不全。
3 t/ |8 D! e& u% F/ `6 N17.来自供货商的控制记录未留存。
6 O! J1 U( L' v3 _8 A18.借出、归还无登记及催还制度。# O4 v# c7 O. b5 d% F- ~2 z
19.计算器软件未复制,于损坏或中毒时无备份。保存期限规定不合理,不符法20.令规定,20.或未参照合约或产品寿命订定。3 k/ L* V+ ~/ d$ G
21.未遵照规定保存记录。- L/ E# z. Y7 L0 E$ U
(四)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2 b' E& @9 h5 V' ~7 a: [0 J& x1.界定及声明质量方针的阶层不够高(最好为最高阶层" [' E5 D% }- }7 B0 Q/ R% A; z1 ]4 @0 r
2.只笼统介绍、含糊不清而未明订质量方针。! c! x/ p$ a% g7 a8 C' R- v2 h
3.方针的声明无管理阶层签署,厂内人员又大部分不了解。
+ d, I9 z0 ?  u1 b( j4.质量方针未包括承诺,或与组织整体经营宗旨不相关连。- \$ L6 `2 \+ e8 n1 a7 s
5.质量目标过于抽象或流于口号化。未量化,无法评估。
4 `; l9 f3 C3 r; u6.质量目标没有进行分解订到相关职能或层次。
* c* ^$ y2 H. T) q7.基层人员不了解质量方针或对其漠不关心,30%不了解质量方针。, b5 d) n7 ^  G7 n3 b) P/ o
8.质量方针空洞化,与质量目标不相连,而致无法实施及维持。+ a2 D: s; g: P' P
9.教育训练或质量宣导未将质量方针列为所需的科目。
$ ^+ r" @' G, }+ H9 R(五) 职责、权限和沟通7 q$ {$ K0 c6 @
1.组织表及职责划分未经正式程序予以发行。
* J- ~: |1 o3 B2.组织表及职责划分表没有保持最新版,与现况不符。/ \. E1 @/ `( c: L4 j
3.组织表及职责划分表订定至公司级、而各部门乃至各岗位的组织及权责分工漏缺。
! q& j  k. r# k" L$ g6 P$ p: p0 ?* b4.权责划分过于简单,未能明确完整地将权责订出。- ~$ g& T. z4 ?: h8 ]1 w
5.未能提供内部沟通的证据及沟通效果不理想。
9 z' @5 v$ s& y6.管理代表的资格不适任,应付式指派一名人员担任,对管理体系不了解。
: T* L$ r  {- m2 ^! l; o9 L' c5 j(六) 管理审查
+ O1 c/ f  V* [1.未按预定计划或定期执行。
0 g: _) F5 q0 M. a2.审查的范围过少,未作整体效果的评判。$ [' m! O' ]) y. F  j
3.记录留存不全。" J: Q+ |, j, F/ x! Q9 w2 ]1 h
4.审查输入不齐。2 h% r8 c, \" u
5.无审查程序或办法。
. h, c. a. T  d- j6 i% x$ L! Y6.审查输出无资源及改善方面的意见。
/ \; S: O: h4 V4 Z( L% B(七) 训练" u* N* d5 E" V/ f, u( Z
1.未订定员工培训办法。( F0 B" j1 g  j# r% J) i) [, M# f" ]- Z
2.培训办法内容空洞,未具体订定训练对象、科目、时数、考勤、登录等。) b6 c* ~6 E1 s5 Z+ w# @7 Y7 P9 h6 x
3.仅有新进入员训练,未规划在职人员训练。  n7 g$ Q' z' N' L4 j0 O7 E9 P# l9 L0 K
4.未通盘考量训练需求,预做妥善规划,训练随兴而做。
3 u* m! ?/ N" Z7 O6 T% R5.训练对象仅限于生产及品管人员,而未及于设计、采购、仓储、行销、人事等部门。# m+ a2 }" h+ R) a2 ]( z( W
6.训练课程内容偏颇,如只有专业工程课程,而无质量方面课程。# x" K% m- ^4 @( M6 U% r
7.高阶主管未接受质量方面的训练。
0 r% s8 c& \8 Y; z& m* U& S8.训练计划常因迁就生产工作而延期、缩减或取消。7 K$ }' c9 C; j& k3 f; b% A
9.未检讨、评估训练成效,以回馈至训练计划的订定。, w, \6 b- L% g
10.未明确界定那些影响质量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资格条件。
, G; I( q2 W0 n9 X  Z% n11.影响质量的人员未能胜任工作。1 O+ N& Y( Z# a, R- x4 E
12.法令规定的人员无合法上岗证。未保存完整训练及检定及经历、教育记录。
3 f% x# f; ~+ W# s14.训练记录未登录于员工个人资料上。

% P( W: _0 q4 f! `# y
3 j5 T6 o9 ]# h9 Q0 W7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八)基础设施与工作环境# x2 l) @& A$ f: j
1.未确定哪些基础设施要控制。
' }" v+ f1 L& `2 }% ^' d7 }2.未策划维护的方法。& [% J' u% W& e; C+ R$ q
3.未实施维护并保留记录。
* }0 [- q. }. A6 q4.未遵循法规要求。5 Q; V7 o' o; ?. u& S" o& n9 g/ H+ r
5.未确定各场所哪能些环境因素对质量有影响。
$ E  j- {  U( D7 e6.对质量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没有管控手段或不去管控。
2 @7 Q9 J, V& s- U( w+ E(九) 与客户相关的过程( I: {: V& A; {$ A. Y  _
1.无合约审查程序书。
, g% k* e2 o: @" v2.合约审查程序书未包含:
5 Y. |* M8 Q* l/ |- ^4 Z; D(1)各项要求(如数量、价格、规格、交期等)的文书化规定。9 F3 D6 z9 \) a, i+ k% ?+ i# m
(2)解决任何与标单上不同的要求。) ]% W) i, d: S  e8 |4 ]' P; Q
(3)达成合约要求的能力。
# V: \8 v& m" c: X- M+ p4 F(4)合约变更的审查。
: N/ h7 T5 J/ q0 M  Q7 B- l0 \(5)明订参与审查的相关单位(如业务、品管、工程等)及界面衔接事项。  b! z7 k- J) P2 |+ O+ k6 ?1 W
3.无合约审查记录或只有大订单才有审查记录。
; y" V; x7 A4 W; y$ B% @7 `1 n4 r4.合约中所订的内容要求与公司规定不符而审查记录中未说明。
/ J0 Z& |7 {7 r" a5.合约审查过程中,不同的意见尚未解决就签订合约。
* g9 ?& z7 y& c! a1 O4 q9 e; K6.已签订合约的相关疑问,未在制造前加以澄清解决。
6 h+ @9 {! u  L* L- F9 _& o7.业务人员未能将客户提出作内部沟通。; X" O) R6 w% a% y5 o, Y
8.合约更改处没有签章确认。
5 g* m& O  ?7 V- M3 O- P9.未审查工程、质量及交期是否能达成合约要求或不考虑法规的要求。
/ g) f/ G7 i+ Q2 {) P. h3 T  h; n10.合约内容未充分转移到制造命令。合约变更时,未再行审查或相关单位协调。  q; c5 S* D% r# u. G3 J7 G
12.合约变更内容未通知所有相关单位。
$ K* y9 N- Y- I! v) h7 T13.电话或口头订单,未执行合约审查。. `8 O1 P, L4 G+ \" p0 D
14.未规定合约审查记录的保存年限。
2 x" d7 s! U8 ^$ q" o2 ?( o15.合约审查记录未予适当管理。
& e7 `, w% ~! Q# \- O4 z16.与客户以电话、口头及传真等业务沟通的记录未保存。: @: q9 J$ D9 \+ O
17.合约的附件不全。6 w( ]8 X% g5 ^
(十) 设计" Y" I& [/ X- Q% _
1.无文件化的管理办法。
. T! Z% F! S1 g8 Y5 Y- o/ i3 p2.设计任务及进度要求未明确规划。) ^4 L6 B6 I/ m" U! @( B  R9 r
3.职责划分不明确。
& `% s" c" c; K3 Y4.设计已发生许多改变,设计计划未更新。
, S6 S0 L. C# h: S: v: s1 w  n8 T5.无设计输入。
' m2 d  l0 a: R# e6.设计输入不齐或相互矛盾。
- N; I( O3 [$ R, }3 R) g8 y# R. s7.设计输入的充分性与适当性未经评审。
" e0 n- V% a- O' d9 O9 Z. _, o8.设计输出的表述太主观、模糊或无允收准则,无法验证。
, o; u! Q7 i% V% e7 }- L: F9.输出未能满足输入要求。5 D1 X7 D2 j0 l/ \' H) N
10.输出的数据不全,未能满足采购或生产所需。% q8 K  S3 ~4 i7 Z% K2 {
11.哪些为重要的产品特性不明确。
& i* V* G- |; f% a12.无设计审查记录。
, L' u7 x0 \+ D3 l1 q13.审查流于形式、空洞、未能识别问题。
# D5 F+ U- ~& `1 h14.该参加设计审查的人员未参与。) R, z  B( \. l; g, \+ c! z
15.无设计验证记录或不全。如何进行验证无标准。9 @; J* @9 D# f7 n4 ?7 N
17.新零件、新材料未验证及承认。, X$ v& ^) H. ^
18.无设计确认记录。: p. [0 V' O3 }/ W: i( N
19.把验证记录当做确认的记录,未站在使用的立场进行设计确认。
1 z$ S" m( v4 T& L20.设计更改未经评审、验证、确认。
' [1 E3 i$ I* y* O! [) C: N21.设计更改生效前未经批准。
) k! v9 V2 Z. R6 `' i4 b3 ?: `22.设计更改无生效日,未通知到相关人员。更改引起的其它文件的更改未实施
8 I7 M( K/ L4 ]4 G(十一)采购
8 \* T# G) @  q1.无文件化规定。
* `: x  N0 ~( Z" I2.未明订相关单位的权责。
  o# n: W8 i% C5 W3.未订定供货商选择办法。% E+ |! \" c2 m5 T6 ]- O4 Q) D3 P
4.未建立认可的供货商名单。  z- q& H/ C8 a; r- A4 V7 K
5.采购对象不是经认可的供货商名单。. C+ y6 b$ }; x5 X
6.需评鉴的供货商对象未依产品种类界定清楚。
* n# b! \* ?6 R7.未依供货商达成合约要求的能力来选择。5 @* L+ a0 @) U) D+ z; E# u  m
8.已认可的供货商无评鉴或选择的相关记录。
+ U0 l# I- L  u7 V. k) ?7 g; q4 w9.供货商交货的质量经常不良,未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 @2 i: n+ K2 r% o5 \  O
10.对供货商交货评核方式不适当或记录不实。
/ ~7 d0 F, P$ |8 M11.供货商的资料未定期更新。4 l* s; W6 W+ N* Z9 x" d
12.对供货商交货评核的结果无后续的奖惩管理措施。
  p) u) k7 p" z' a13.采购文件发出前,未经相关权责人员审核。
/ n  I* _; m7 N0 b14.采购文件上对要求说明不明确。9 |- v' O* X% u" G! @
15.未标明相关工程资料的适用版本。+ b# K. i; [8 q  z
16.未标明产品适用标准的标题、编号及发行版本。! U8 M* m# z! e+ Z0 m" A
17.要求供货商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及记录未在采购文件上写明。
  g% y3 m- @$ F! O3 n! U5 v18.采购文件变更时未重新审核。( z8 ?/ j- A. D; \
19.当在货源处执行查证时,供货商以此记录作为免除其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或以此记录作为免除产品拒收的理由。
  {& |8 E( m5 d* X20.当选择在供货商厂内实施查证工作时,未在对供货商的采购文件上叙明。
) n* ^1 c& V) ~, |% g5 @(十二)生产提供# N- A' E" d! G* m
1.生产及安装程序未规划完整(如欠缺生产流程、制备布置、环境条件等)。9 O0 M( O$ G/ E9 M, }: |: s0 p
2.生产及安装程序未涵盖整个制程。5 x/ l6 N0 M8 Y. @+ h
3.生产及安装的控制作业不完整,如欠缺:
  V) X5 }8 L, j(1特殊尺寸要求。
1 c8 a) P! @9 Q$ n(2工作执行方法。/ D/ q% P. X; u5 R7 G
(3取样方法。
6 G$ r( o* U  m" {: F(4允收标准及拒收标准。
" x' w$ b4 t! l0 g3 U( r! L4 P4.工作指导书未包括适当的生产和安装设备、工作环境、参考标准/法规及质量计划。
* E/ B" z' G' W( J( f5.生产及安装时,未规划合适的检验及试验站。
: ^0 G4 y( g  _3 A7 O6.制程中未加以鉴控(如监控产品特性、作业程序、作业方式、环境控制、重要设备控制、安全控制等)。
2 _! l- h. Y- A7.制程安排不合理造成瓶颈及等候。" ?6 t/ G, h' w5 L$ a- w$ c
8.设备的制程能力不符合规范要求(如精度、硬度等)。
6 y  T) E% M4 o& M! @6 ^0 E9.设备无制定维护保养计划的办法或程序或保养计划并未执行。
! F3 C7 M0 s% [+ @" w8 N+ l4 q3 z10.对于公共设施(如工厂用水、电力等)未定期查证。1 J$ W1 F8 r3 [4 P
11.制程及设备的变更并无评估及核可。2 {7 a" w$ o, v% I( c' t/ Z
12.未订定书面的工作技艺基准或代表性样品。( }' y% W9 ?* S- a; N. C$ j# c' T% F
13.未规定特殊制程项目。4 Q6 x+ u2 h  m
14.特殊制程没有核可的书面程序。% V) L6 b/ C: E6 v+ ~
15.特殊制程人员没有合格的资料证件及训练记录。' [5 A0 p0 @3 A- v
16.特殊制程设备未经确认即使用。8 k0 H( {9 ]0 i$ f

3 x* v) O) f: ]  d[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十三)产品标识与追溯性6 }+ t$ {1 [7 b9 Y8 N& G
1.未建立产品的标识方法。
; L: m( A0 p- Y/ m7 r; w6 z0 @2.产品识别不能与设计或相关的文件有所关连(如图样、批号、料号,以及相关的检查或试验等)。
0 ?4 P, K9 R& @, f; G# B3 R3.产品未依规定方法记录或识别。
7 V" `7 k0 t1 [; N8 W& t; ^. N4.生产阶段时,无法识别物料、在制品(半成品)或成品的属性(如无流程卡伴随产品,无适当实体识别或区隔,合格品与不合格品混合堆放,无明显的标识)。
: N& @& M; P8 w$ Q9 {6 ~5.产品的标识不明显、不清晰。
9 |1 ]/ O1 K3 i! K6.标识材料生锈、腐蚀或破损。
% |% b9 P# E0 z/ ]9 t7.标识由非权责人员确认。
4 o+ ~6 ~5 w2 _3 l8 J& H4 k1 t8.产品的追溯性有特定要求时(如法规、标准、规格或合约等规定),无追溯性特定的程序或方法。-3 `. ]: y& d+ s) \( @3 R' w
9.每个产品或每批产品无特别的标识。" D, |' O, _+ s) [5 l
10.标识更换或产品组件更换时,未反应到记录上。7 k6 G, p) @5 K7 z1 s  _+ z' x( ]3 m# X
11.当物料分割后, 标识未转移到各个分割部品。
) F$ f0 G1 |% B! z6 Z: ^! e' f5 z% i12.因表面处理而刮除或隐埋标识。
% T9 g" m  Y9 K13.进料检验与试验后,合格与不合格状况没有适当的标识出来。
! b2 y+ U* p& o$ {$ P# l- f" F, }14.制程中的检验与试验状况未使用记录、标记、挂签流程卡、检验记录等。
1 Y5 J" k9 `. E6 p( V8 K( y, |, p15.最终检验与试验状况没有适当的标识。
  D8 j: x% ^0 ?/ u/ p1 ^9 |16.库存的物料常有未标识清楚的物料。. h4 O- z, K4 c& y+ ^
17.制程中的半成品未将检验与测试状况签注清楚就转移至下一制程。
7 F  K' g2 l( T# b" O% i$ w(十四)客户财产的控制
# f7 l8 ]& j& C, ?$ \" C1.未订定管理办法。
. Y# ~2 A4 W( ?$ W0 c( H2.无权责单位来检验/查客户财产是否与文件规范相符合。
+ ~  p5 s& g; P1 M/ ^$ a3.对客户财产没有合适的搬运及储存设备。4 I, J5 J8 W: l% l
4.客户财产有遗失、损坏或其它不适用等情况,未立即向记录报告客户。
9 Q& d" n, e$ i' g5.客户财产状况(包括数量),未控制及记录。
/ S2 H4 }6 A* x8 f0 D" ^. d/ O6 [/ T6.客供物料与其它自有物料互相混杂,也未加以标识,无法区分。
) L8 J. W2 d' |/ u( R# B" X" u! }7.遇有损坏或遗失时,自行补购替代品。- F3 z) ?# `/ ~+ L$ k1 b3 ^
(十五)产品防护与放行)8 t  y$ v" }" N" n
1.未提供书面规定。
  H3 s7 e1 V; n2 h  N) F$ ^1 E/ p$ n2.未使用适当的搬运工具搬运物品,造成碰伤。
" ?% c; p/ b( v2 A7 D3.厂房内未规划及标识物品搬运路线。
5 A# A& W- p' M8 Y: P3 Z4.吊车、电梯等搬吊工具,未按期维护,并依规定定期检查。
" [, H3 B- E( z5.吊车电梯等操作人员未经训练,即从事操作工作。0 H( o* w, m' p7 S+ Y2 L
6.物品搬运时,堆栈高度、荷重无明确规定。9 k$ T, a/ ^9 q9 f6 s+ r
7.未备有专用且安全的储存场地或物料间,仅在厂房的角落任意存放。9 z) P2 @1 A" `* A8 ^9 a4 v
8.对易受温湿度影响质量物品(如IC卡、电、绝缘纸等)的储存,未备有温度、湿度控制的物料间。
& w2 M" Q2 g* U- j- [/ I9.未依规定维持冷气仓库的温、湿度或下班后未加控制。+ X# V8 ~8 F) Y1 W4 }) |( V% `
10.未定期巡查、维护及评估物品仓库的储存情况及环境清洁。
- _/ R) R2 D# Y11.在储存架上的物品未加标识或标识不正确。
  a0 R& O5 A8 b' p2 z4 q12.易燃性物品,如油漆、溶液等未隔离储存。; l+ k0 ?7 W: ]2 N
13.高压氧瓶未隔离储存于安全的场所,气瓶未直立放置,并加固定护带,以防泄漏,以生危险。# c4 b% C) F2 {* y# [
14.具时效性的物品未制定控制办法,致过期的原物料仍然予以使用。
7 x4 L5 X- f9 R15.室外储存的物品,无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加盖帆布、遮雨棚等),以防止物品损伤或劣化。
4 ^5 l) w" c5 g16.对不同批次的物品,未加以标识。
- ]6 P) ~5 h: k6 J3 U- t17.产品包装设备不适当(材质、方法)。
3 Q$ S# M6 l  _! F$ ]8 k8 @# l18.产品包装箱未清楚标识,例如名称、数量、规格、制造日期、批号、有效日期、或合约号码及搬运特殊条件。
1 P  |6 F( ^& B19.无书面说明,控制产品在包装前的清洁及保存方法。6 o4 F" ?  `2 E3 O! X. U' @2 D
20.合格的交货物品未储存于有防护措施的待交货场所。
6 a. A! ~. e' W& p2 x$ C0 k7 N21.有储存期限的产品,未加特别标识并说明有效期限。( G% J; J" l, h# h4 d* k4 O0 t
22.在运输或储存期间需要特别保护才不致受损或劣化的产品,未加以标识。/ {  W7 s# B3 p# [! B
23.产品交货时,未提供交货清单及必要的文件。# A3 j( H, `; S) O# ^+ P' i8 j9 d
(十六)测量与监视设备的控制
8 i% b1 I, a3 L6 S  M* |/ e% H2 J! }1.无检查、测量与测试设备控制程序书或文件。
4 V9 y' n$ F  I3 b2.对于借来的量具,未纳入管制。
. ]3 p( T( L% I3 h- _3.未迁用适切的量具(如图面或管制工令单为英制尺寸,而工作人员使用公制的量具)。
% M5 S1 b# s1 t$ I5 _/ A$ M4.无法追塑至国家标准的量具,未制定自行校正基准或未校正。
9 R. p8 ?% t, ^! p6 X1 t' @5.未对检验、测量与测试设备的搬运、保存与储存等制定维护其准确度与适用性的控制措施。' z7 ^6 A* V2 z1 q1 q- L: @+ S
6.对有可调整螺丝的量具未做任何防止不当调整的措施。( s2 R3 g# ?5 Q5 Y
7.测试硬件或计算器软件用作检验手段时,未进行能力确认。  W. a! b9 W* x
8.无检验、测量与测试设备校正程序书。. u; k4 }8 b6 m8 k/ E( n$ Y
9.校正程序不完整。  ]; V, L. C; ]. h: H2 d: E
10.借来的量具未校正。
6 a% B' t9 p6 e$ C& M; ?# P/ t11.校正程序未订定允收标准。
# q- N1 F. \( T) _4 i4 K' [2 p12.未按规定期间校正。
+ ~8 i" P4 H: d6 x- a2 W, A13.未对校正结果不满意时订定评估措施。# c8 O5 I& f- C, ?) D2 l1 \
14.自行校正的测量设备与标准件比对,但此标准件未送外校正(或无法追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 `& S8 C. R4 ?% N/ o- U5 B% Q
15.超出校正基准时,对于先前检查与试验结果的有效性未评估及采取适当措施。
. ^; H% Q. u* I+ u" z4 y( S16.无检验、测量及试验设备的校正记录(如校正报告)。
7 L% B( Q- V% C1 n17.未适当标识设备的校正状况(如无校正标签)。
# T3 K# P& I) ]6 R4 v$ B18.实施校正、检测及试验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不符合控制要求。
- M+ l& w, g, j19.未订定及执行量具设备的保养维护程序。& [# \7 K; I, [
20.维护记录不全。- c$ ~1 p& b# b5 S) Y$ A
21.校正记录不全(如缺少设备型号、规格、识别码、位置、查核频率、查验方法、允收标准、标准器、校正环境)。& m  V% W9 G7 X  g
(十七)客户满意' x( _* ^( E& D
1.何为满意何为不满意界定不清楚。$ E" R; t0 e5 G/ p& _. B7 i
2.如何获得和利用信息未规定。4 j) s' s/ P+ l' [' g$ g
3.未监测客户满意度。1 V- f. Q$ \  ^2 Q& Z+ g6 j3 P
4.所获信息不客观、有效。0 s) B! p% e! M1 i
5.未对结果进行分析或结论欠说服力。5 X$ c9 y" I4 p. V$ J9 y
(十八)内部审核 1 b) l2 d' Q, h: _9 ^% {0 M
1.未建立内部审核作业程序书。- m% i. l7 ]2 y7 u' ~! n4 b- B8 O
2.审核计划涵盖全部重要部门及作业,尤其是品管及品保部门。
1 {7 \6 L5 L5 b3.审核计划安排不合理,如很短时间内审核许多重要部门、重要部门一年审核不到一次。
6 q: G8 A* ~( C4 d! f% ~4.无专责部门负责审核的协调、追踪与记录保存。) C( n  S5 E; [- \9 k% N2 s6 H  C
5.未执行内部审核。
' y# c: B9 @9 s3 |0 Z6.未订定定期的内部审核计划,如年度计划等作为执行审核的依据。
& \  m* [7 b, q; M. f! z7.审核结果无正式书面记录。* f! U; {& R8 ^$ k& {: }) e4 \  W  k
8.审核记录太过简略,由书面上无法知道审核发现细节,负责处理部门及处理结果。8 h, l8 m8 r0 X
9.审核员未经适当训练。/ u) C" f/ {' D& G4 u3 e( U
10.审核员的独立性不足。. R. M6 I* L; f1 o9 R* D# b. ?4 S( @
11.审核内容偏向“量的达成”,而非“质的符合”,如:“训练”,仅查开班数,而未查训练内容、训练成果等。
, x0 G- V( k/ Y' k* {' ]! ^12.审核前未深入了解受审部门及其作业,也未事先规划审核的项目,而以随兴方式执行审核。
: v8 D- P( f( D( U8 t13.对以往审核所发现的缺失,未再列为审核重点。
# e) k9 d1 a. u( _14.审核结果仅有各项缺失的个案叙述,未做整体状况的评估与结论。, m" y' M3 H3 w; I
15.对审核结果未加以处理,也无人追踪。& S( [9 S7 X' [' {9 T
16.未订定缺失的处理期限,或未依期限完成。0 Q7 e+ W( Q* K5 t
17.审核仅具形式,管理阶层对此项活动未加适当督导。# D, [7 `1 m1 ], d; Y# s
18.未保存完整的审核记录。! f3 E8 u; ?) R$ T( }' w# ]6 ]
19.未设审核资料专卷,资料散置各处。
( V8 S5 ?9 {0 R6 B9 H% m* ~2 [: ?
, K5 j  ]5 b" g4 q8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6 15: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西九江

ISO 9001 认证评审常见缺失

(十九)过程临控
1 Z9 W5 G7 b. P# r6 l/ @1.仅对制造过程进行监控,其它过程漏缺。
+ a; |0 ~5 x3 K1 `3 u. f* j# G! O
$ `5 R3 F7 ?6 Z0 X; X( g3 }" N3 f" B
2.每一过程的监控点、监测项目、期望要求、监测职责未策划及实施。
( K+ R/ |1 M3 [' `" n' Q2 N1 T3.过程未具预期能力无任何后续措施。
% C6 ~/ n! ~! b% j! s" n0 N* T

8 `" C& l' ?! Q: |' D1 E2 u( Z) B4.用MIL-STD-105E抽样计划时易犯错误。订有加严、减量的转换规定,但未依照实施。7 O" v/ K) \  w0 J$ W
● 用抽样数较少的特殊检验水准,却提不出实施的合格解释或数据资料。
' k' g0 @# D$ @% h& Q● 未订定质量水准(AQL)的选择标准。
$ w0 d7 @! Z4 b3 s$ V● 未规定抽样的方式或原则。% e( t" e- P1 o8 e2 Y) R( i! ^
● 当抽样的不合格数超过拒收数时,没有整批拒收,而只对不合格加以抽换。5 r& o1 h7 F2 P) w3 @4 q3 F
● 应用于没有批量的状况(例如制程中抽样)。
7 M% {$ b. M9 U% ^6 A$ ^5.用控制图时易犯缺失:
- M* \% v& D0 S; n& ?● 直接以规格值当作控制限。
; I) a5 d0 R+ i9 L2 [0 p$ \9 f& K2 n● 对超出控制界限的数据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 O& t* ?% r/ S
● 对所有数据都在控制界限内,但呈现特殊分布状况者未检讨是否有异常。
2 j* {+ X1 c- v' ?8 y  F(二十)检验与测试
+ Y- b* G+ |+ [. `1.未建立进料控制书面规定。  j0 D0 q; K. b! s1 m9 i. @& e
2.进料控制程序书或质量计划不完备(如未要求质量证明文件可兹验证,无货源地查证或厂家质量能力调查要求,检验或试验项目及数量不明确,无检查与试验的允收准则等)。: O6 h) p# Y4 u& o( d: I6 X
3.未执行进料查证,或进料查证结果未留存记录。六西格玛品质论坛& H- e/ q4 _+ F: a& h2 n5 U! v3 I
4.待验区、合格区及不合格区未标识或区隔。+ v( ~  s, S' s* L' t
5.未建立紧急用料控制程序。+ L* Y$ t1 u/ c8 I5 S
6.紧急用料的核准权未明订。
3 }5 W" b7 M/ O* d1 Y4 t3 j, ]+ @7.制程中紧急的用料无标识或记录。2 w. L6 ]2 p% V8 n# I2 z- I
8.紧急的用料经查证为不合格时,未迅速收回或更换。4 R; z: C# {( e
9.未建立制程中产品检验、试验与鉴别的质量计划或程序书。! ~, I% c0 j' ]0 [
10.质量计划或程序书不完备(如无检查、试验或鉴别的项目、数量、方法或允收准则)。
( O4 \( O4 m  |, [11.检验及试验方法不能确认质量时,无其它的替代方法。
9 F. ?5 T" f- n6 w: B2 ?12.运用监测与控制办法时,没有限制或要求等规定(如人员资格、设备要求、工作顺序、方法及环境条件)。: l; c$ e) i3 \6 q6 I
13.产品未保留到所需的检查及试验完全或所需的报告查证后才发放。
! p& M  X8 X7 p) a6 z14.制程检验、试验与鉴别作业,未保留记录。
  A6 K, e) {7 A( c15.产品用于紧急生产时,无发放、追踪或追回程序。" G* z4 F$ d9 l2 Z+ G
16.产品用于紧急生产时,未依规定控制(如留存记录、未作标识、未经特定的权限核准,当查证产品不合格时尘迅速收回或更换,产品收回或更换后记录未作更新等)。
7 q3 q# i0 p5 X17.未建立产品的最终检验与测试的质量计划或程序书。
0 h6 j/ v9 C' p# s18.最终检验与测试不完整(如缺项目)或未留存记录。
3 p/ l: `7 a+ J  R7 L, Z# ]% N19.产品未有经最终检验与测试或未备妥相关文件及核准前即擅自出货。" @) W7 @; P5 |7 i
20.未建立并保存产品的检验与测试记录。
' H. G  E- f0 ?/ C/ `21.产品的检验与测试记录不完整(如缺项目、缺允收准则、缺检验人员、缺页等)。$ i1 X5 Z0 J8 q) L; s
22.检验与测试记录未清楚地记载合格产品放行的负责人员。: f& a- ]2 e; T2 _
(二十一)不合格品的控制; ]3 a1 V1 }( ]
1.无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书。) F1 T6 i& p9 J2 ^
2.程序书内容不完备(如确认、记录、评估、隔离、处理等办法及权责单位不明确)。# G7 U( W. }: r0 [* E0 L9 B+ u
3.程序书范围未涵盖各阶段(进料、制程、入库、安装、服务)不合格产品的控制。4 J/ E/ d" J* y. v; _! J0 r1 H/ l
4.程序书未规定,当发现不合格产品时,迅速通知权责单位或客户的作业办法。" j. t& O4 s6 B; W
5.未规定检讨权责。+ f3 Y: c* i' O6 z% Z; T
6.未依规定予以检讨。; h1 n8 ]6 J2 u8 B  t
7.未保存检讨记录。: F8 C% u/ N0 {  C2 F7 u
8.检讨结果未经核准即直接处理。" ^2 p; w6 c& o; A/ d% ]. O
9.不合格品检讨记录,未判定处理方式。* \4 L5 z' w( ^  B
10.采取特采时,未予评估是否会影响质量。
' G2 G* L: t  h+ U9 K4 r# _& g; x  k& O11.发现不合格产品,迅速通知权责单位或客户。
+ u  ]; Q0 c+ G+ E' p+ m' b/ {12.不合格产品未加以标识。4 M( \& |# Z, K, V# w3 Q& N
13.当可行时,不合格品未予以隔离。  r; C0 \0 f- J0 |
14.不合格品记录,无详切记录实际情况及处理内容。
) }; U% Q  B! I& y& M15.修理坚固耐用重新加工的产品税,无重新检验记录。
/ A' W! a7 K  e( |. h( q16.降级使用的产品,未予以明确标识。
& N- E0 W+ W1 c8 m2 j7 D( w17.拒收或报废的产品,未予以标识,当可行时,未迅速移开或隔离。
' ]: j& l. v4 ]) l/ E  {8 |18.不合格产品与合格产品混杂在一起。- i. r; M) E, F/ i
19.交付后或使用后发现的不合格无适当的措施。
" {  M3 F% V8 ?) L(二十二)数据分析
1 y7 f+ G, M& I6 a7 o. d. j1.未确定要收集、分析哪些数据。
1 a' Q2 e& i0 a* n- T2.数据无来源渠道。
1 q& ~& K' j' l7 A2 E5 N( [3.数据收集不全,欠客户满意方面的数据、过程/产品特性及趋势方面的数据。
+ Q. X8 m8 m5 ]; N* l+ H* [4.未收集或订定统计技术的使用说明或实例。
. g2 x$ ~/ K" N! W/ _: c2 E5.统计技术使用人员未经训练。
! b! d# J8 i6 S8 Z$ a1 f6.有订品管统计作业办法却没有执行。
; |' A) }1 A  Z+ n& e( j% v7.数据分析不够深入,以致不能从中寻找一些改善的主题。
6 y: d. |' p. z" n9 U; W3 Z9 s/ s5 K(二十三)纠正与预防措施
( }6 x( J2 k- j$ b4 M5 L1.未建立纠与预防措施的程序书。
# B! B) `! g# j" S# U# g2.程序书内容过于简略,无法据以有效执行。
4 r9 l- w& P' {, e% \3.组织中各部门对纠正及预防措施的权责,在程序书中未明确界定。
; a$ z, {+ h; ~0 ]4.对重复发生的质量异常状况或重大缺失,未依程序书加以分析、处理。! C& W5 M8 L% d" v$ k5 _7 v$ c
5.问题的分析仅依个人主观的直觉及经验判断,而且示搜集客观的资料、数据,也未会同各相关部门参与讨论。
3 P  n% U, x, q2 K6 S+ j* C6.纠正措施仅具治标作用,未达治本及预防再发的要求。
: _3 V0 y$ j) M( h7.纠正及预防措施的效果未经确认。  \- g9 T: x3 P9 i+ H4 x
8.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未予跟催,处理的状况及结果无法掌握。( K2 L1 h$ u$ G  p$ X, O
9.纠正及预防措施未反应至相关作业、文件或相关部门。  P4 x! _* |9 @
10.仅被动地处理已发生的不合格产品/异常情况,而未主动分析制程、记录等并于事先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T+ {9 c3 ]0 g/ x
11.未依据问题发生的原因及纠正措施所引起的程序上的变动,采取必要的训练措施。  u) Q" t/ v0 H( {) h$ v
12.客户诉怨未予处理,无纠正措施,亦无记录。0 X$ e! I  a) X# ~/ J2 f  w
13.客户诉怨的相同问题,重复发生,未有效解决。
: b* f- s$ Z8 Y7 p9 E. |(二十四)持续改善
3 A+ \6 D( \% ~; P) P5 @1.未有文件化规定。
! X$ Y9 `; Z! e4 i/ P3 S2.未从数据分析、管审等渠道去挖掘改善主题。
3 F9 U5 v8 e% x3.未采团队式改善。! U1 C1 k' c+ {. t% {: s2 S. x/ i
4.改善应付形式,分析欠深入,无明显效果。
. E5 F- J/ s5 v9 d5.改善的整个流程欠缺数据支持。5 F* p" s+ v9 \# S0 n- R: m7 V' |

! x( L' `0 i4 d! B; `[ 本帖最后由 linfeng116 于 2007-8-17 19:54 编辑 ]
发表于 2007-8-21 10: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真够全的,楼主是ISO认证员吧
) O0 m2 F0 S1 z呵呵,很多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在在发生的7 m6 s4 S; N5 D4 f  S# z
国内的企业很难避免
发表于 2007-8-21 1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很全面,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07-9-3 14: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
很詳細的資料,值得收起來,謝謝!
发表于 2007-9-3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陕西汉中
很全面,如能加上一些例子就更好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