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4 1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接上的 :
P8 L$ [ J4 s仪校管理
5 u$ W( x* d% m3 A$ _1. 各检测设备的精确及所需精度有无明确规定
1 [9 Y5 p9 D9 h$ C5 J 2.各品质检验流程有无明确规定所使用仪器名称 0 A+ v( m o+ V# l2 l+ o+ S
3.检测设备有无定期校正/校验
4 l% }- `) E( @3 r: I/ E 4.检测设备操作书是否完整
' ]8 B& {2 b8 b; Z 5.检测设备有无定期保养且建档 3 Q C* n- t, L1 J o
2. 品质保证能力 3 Y- ]5 O0 [/ L
1.有无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设计一出货一服务) , N. J, O: Q/ @6 E
2.整体管理架构是否完整,各级管理职能是否明确 ! M9 T, \- J9 J( u+ J, g
3.是否以文件形式规定质量目标(量化) 且为员工所理解及各部门执行 . P# @1 H8 t0 I; D9 P) {8 V
4.各相关质量保证单位有无对质量记录的收集、发放、借阅等进行管制 ; |8 N4 u: Z' c; ` Y( z9 b' J
5.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产品的状态有无标识并有追溯性
4 G7 I8 v) k$ t p 6.客户抱怨处置是否及时,有无对客户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 e% ^: X2 R( h
品质计划
: e. E4 l2 ?/ a6 y: W 1.生产前有无完善的品质计划,尤其对特殊的产品有无特别的规定 0 |2 ~3 h( N- \
2.客户之要求有无被相关质量问题人员知道
6 [# M* q, W8 l9 X: v9 R 3.各相关人员有无岗位培训,且考试通过方可上岗,有无相应记录 1 ^" s( o5 F5 X; E3 O, R9 o- Z9 j
4.是否对可能发现的异常进行分析识别,并采取预防措施 2 L- t+ g5 Q/ S. `+ z7 M
5.公司有无有助于质量提升的5S、QCC、刚正A等活动 - M1 c. h9 p4 q5 u
6.涉及产品更改,有无书面联络,并做相应品质再检验确认且有相应记录 ) z! ?6 @ f4 U
7.品质控制各阶段(1QC、WQC、FQC、0QC)能否保证未有漏检发生,有无相应方法或程序支持 # \% c( L" J1 k
成本 ; e+ O% q/ I+ K) d) E N
1. 公司有无对品质成本进行识别,并做相应核算 ; B- E8 X$ B2 U& p& Q4 s
2. 2.有无定期对品质成本的控制进行检讨,并改善" @; C4 \" W2 L) D$ J4 u) h
品质自我诊断检查表——2
% `8 H6 n. s3 v8 g2 }进料 4 t! F$ K& L: v$ O/ e8 O
1 进料检验标准是否明确
7 o A# |* k. W- B8 q1 P2 进料流程是否清晰
2 [* O6 H$ W5 q; l3 抽样的方法是否正确 / i3 f l0 E7 C/ P
4 有无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评估
, x Z. B. r5 N6 g5 供应商的品质状况是否定期进行了统计 7 l0 [) k2 h) Y' m1 x/ I+ k
6 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异常有无及时与其沟通 % h% L* S/ }7 {. z
7 是否有明确的供应商考核办法 u# D, t1 h! z+ m9 A0 N
8 供应商连续出现质量问题是否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 {: O6 A! o; c8 @. i
9 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改进后有无及时跟踪 4 J, L( o4 y" L9 ]( f! N; B5 t, f
10 因供应商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的责任承担办法有无得到规定 - [, \5 K" F Z
11 进料检验组人员的素质是否达到要求
; T! p* A u% G9 L' I1 O12 进料检验报告是否清晰,并得到合理的保存 - I$ k% I( b2 H) U F+ R
13 原材料存在轻微质量问题,而生产车间又急需用时,特采有哪些程序,由谁来批准 + s" l" Y" P2 K/ l) |# G9 ?
14 紧急放行是否明确由谁批准
/ t' G1 E' g1 B* }% D15 原材料不合格品是否有明确处置方式
( q2 `& E9 e8 R! y7 w2 [16 规定退回供应的产品是否及时退回 ' ~/ q& ^% s6 n' W. R* D' o- r$ v
制程
" g! {6 \3 k9 k9 h; p1 制程检验人员配备是否合理
+ K: R6 Q2 _7 T5 L/ F& E- i! P& m2 制程检验人员素质是否达到要求 ! I5 J( V( F$ @. P9 }
3 制程检验的力度能否达到企业预防产品出现不合格品的需要 4 a4 g& U4 F9 C! G
4 制程产品出现不合格晶如何处置 3 F; Y" b6 u$ v- }+ O
5 产品出现不合格时信息是否得到及时传递
. d# N. d' T W" [* x) ?+ v8 D0 k6 产品出现不合格品原因由谁来分析
) q" n! Y- c. i7 @) ]7 制程中所运用的统计技术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 x% ^. t3 T; d3 _
8 制程检验人员与各车间的沟通如何,是否形成产品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生产出来的理念 & W: K+ B, V0 q, ~. J' p
9 产品订单的特殊要求是否能及时传递到制程品质组 - |$ | B4 O+ c# l J0 Q/ d
10 制程检验人员配备是否合理 ' P" v S' P+ C
成品
9 P6 G. O1 L9 f/ P1 成品是否有明确的检验标准
- I! A! u5 F; t2 成品检验人员素质能否达到相应的要求
6 i# O9 D, a9 B4 e3 成品检验的抽样是否合理
( t# U' n5 Z: \ `4 H4 每一个订单的特殊要求是否都能准确无误地 传递到成品质检组
$ i3 e E. J) x: V! V/ O5 成品不合格是如何处置的,由谁批准
- R* `2 R& d% H* {+ J' N" T" C6 成品检验结果由谁批准 5 p- p! G+ w Q4 I3 w' F
7 成品是否可以特别放行,如可以特别放行应达到怎样的程度才可特别放行,审批权限是否得到明确的规定 ! h2 ? e1 f0 \* t
8 成品的包装是否有特殊的要求
) N2 j& e4 Y4 u! ?! M6 O7 U) e3 `9 成品检验报告是否清晰,保存是否合理,能否通过成品检验报告追溯到相应的生产组、批号、日期及重要原材料等
, t$ l/ H. Q, v, S) z10 库存积压产品出厂前是否进行重新检验确认
$ _9 k- b5 x$ P: l$ w( R. N1l 成品是否有明确的检验标准 2 v1 l5 N% T! k9 V. d9 _; z4 l
12 品质经理及成品检验组长是否明确了解不同的客户对品质要求的宽严程度
) n/ l0 H9 `2 H3 q, _ }; l; R4 h5 `客户投诉
' B3 U7 L- l/ m, E' k1 每一次客户投诉是否以最快的速度回复,并尽量让顾客满意 / Q+ i! R+ h! E. E. N' e
2 客户投诉的处理流程及由谁来处理是否得到规定 0 c6 [ [: H7 i+ U6 K4 S9 K
3 客户投诉回复内容是否适当,由谁批准 8 u4 c3 R2 ~2 g% I
4 每次客户投诉是否均采取了相应的原因分析,并作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 y4 ~' b% U' E; q: S* {5 客户投诉是否有进行定期统计和分析
( r! o5 r/ Z7 Z' k" o6 交货方面是否准时,有无交货投诉
( p8 W1 j3 ~5 [- w+ M实物样品
T9 f D: B1 [- q4 Xl 当不便用文字表达或用文字表达不清楚时,有无形成实物样品% S L0 v9 M6 u9 O1 y# K! d
2 实物样品是否分为合格限度样品与不合格限度样品,让员工明确判断标准 , _5 U% D. s/ v
3 实物样品是否定期确认和更新
8 N- m0 Y" r* t4 进料、制程、成品各过程中是否均有便于参照的实物样品 . _, J. X! L3 |4 |, o
5 实物样品保存是否合理,使其不易变质
T* n; V$ G$ }. z计量设备
" ^# W/ ~) n. S& D! a9 B, B! M D1 计量没备是否形成台账统一管理 4 H% }; E1 H3 V# ^1 i: a3 k* x
2 计量设备的精确度能否达到测量的使用要求 & K* _( Y/ D5 Z4 R: x
3 计量设备能否追溯到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
" ]& j' A4 E3 l. h! R4 计量设备是否按要求定期进行校验 ) j5 m& U5 ~3 G( ?6 M
5 计量设备所使用的环境是否达到其设备本身要求的环境条件
; k5 G; D F. c* G% F8 ~6 E6 计量设备的使用状态标识是否明确 4 y1 E7 N$ Q& \2 _0 s# M* C
7 复杂的计量设备是否形成操作指导书指导员工如何操作
' _% t3 [8 T$ S8 J2 d1 @制度、文件及其他 - [: C5 [2 N7 b' U
1 内部的奖罚制度是否明确
8 p' k& C' u6 `" J0 H2 各员工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 0 q1 d# y) u4 {; E, R. B
3 各种工作流程是否作出合理明确的规定
+ R& [# i& h2 n/ D4 本部门能否得到技术文件的最新版本
3 z3 }* [, j8 m6 g2 {5 文件保存是否安全可靠,便于索引与使用,并能防止错用文件: X2 z" z: y9 y) F
6 员工是否进行了适当的培训,确保其胜任本岗位的工作
/ \5 Y% B, ]2 M7 公司上级文件与思想是否及时向下传达 8 m; N* e0 ~' w" u
8 与其他部门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