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7-24 09: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一、不锈钢分类方法8 C$ V7 n3 X1 w2 I; g0 k
1.按化学组成分:铬不锈钢、铬镍不锈钢和铬锰氮不锈钢等;
# d$ K6 y; d: f7 Q1 d" _2.按性能特点分:耐酸不锈钢和耐热不锈钢等;6 b9 K. U; D% v" P
3.按金相组织分:铁素体(F)型不锈钢、马氏体(M)型不锈钢、奥氏体(A)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A-F)型双相不锈钢、奥氏体-马氏体(A-M)型双相不锈钢和沉淀硬化(PH)型不锈钢。
, z8 F( c& g/ N6 |/ _二、各类不锈钢的主要性能9 J) C# ^2 v3 G/ k
(一)铁素体不锈钢
- p# ~5 y& K" p4 {. H. t) s铁素不锈钢的含Cr量一般为13%~30%,含碳量低于0.25%。有时还加入其它合金元素。金相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加热及冷却过程中没有α<=>γ转变,不能用热处理进行强化。抗氧化性强。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及一定的冷加工性。铁素体不锈钢主要用来制作要求有较高的耐蚀性而强度要求较低的构件,广泛用于制造生产硝酸、氮肥等设备和化工使用的管道等。
8 j. J. P2 i; O( a典型的铁素体不锈钢有Crl7型、Cr25型和Cr28型。 _9 \; O& N3 K5 P: y
(二)马氏体不锈钢' v3 a- P5 g0 B9 V+ H
这类钢中铬的质量分数为11.5%~18.0%,但碳的质量分数最高可达0.6%。碳含量的增高,提高了钢的强度和硬度。在这类钢中加入的少量镍可以促使生成马氏体,同时又能提高其耐蚀性。这类钢的焊接性较差。典型的马氏体不锈钢有1Cr13~4Cr13和9Cr18等。列入国家标准牌号的钢板有1Cr13、2 Cr13、3 Cr13、1 Cr17Ni2等。
4 w+ y5 U& t# L. ?# \( H5 A: \1Cr13钢加工工艺性能良好。可不经预热进行深冲、弯曲、卷边及焊接。2Crl3冷变形前不要求预热,但焊接前需预热,1Crl3、2Cr13主要用来制作耐蚀结构件如汽轮机叶片等,而3Cr13、4Cr13主要用来制作医疗器械外科手术刀及耐磨零件;9Crl8可做耐蚀轴承及刀具。
6 B3 ?, N4 ?9 D; h" m& A(三)奥氏体不锈钢
4 D9 M7 P/ G" T% M) n: o, I奥氏体不锈钢是克服马氏体不锈钢耐蚀性不足和脆性过大而发展起来的。基本成分为Crl8%、Ni8%简称18-8钢。其特点是合碳量低于0.1%,利用Cr、Ni配合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 ^% l4 g2 g: m5 L4 s
奥氏作不锈钢一般用于制造生产硝酸、硫酸等化工设备构件、冷冻工业低温设备构件及经形变强化后可用作不锈钢弹簧和钟表发条等。/ @& `% N6 W2 I T W
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抗均匀腐蚀的性能,但在局部抗腐蚀方面,仍存在下列问题:" n' s3 g$ n. K* s! e' C
1.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 l) g- U0 N& [! `奥氏作不锈钢在450~850℃保温或缓慢冷却时,会出现晶问腐蚀。含碳量越高,晶间蚀倾向性越大。此外,在焊接件的热影响区也会出现晶间腐蚀。这是由于在晶界上析出富Cr的Cr23C6。使其周围基体产生贫铬区,从而形成腐蚀原电池而造成的。这种晶间腐蚀现象在前面提到的铁素体不锈钢中也是存在的。
8 w: u; C0 _$ o/ M- g1 e* o工程上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防止晶间腐蚀: 4 {) x" f3 v# \6 m t L
(1)降低钢中的碳量,使钢中合碳量低于平衡状态下在奥氏体内的饱和溶解度,即从根本上解决了铬的碳化物(Cr23C6)在晶界上析出的问题。通常钢中合碳量降至0.03%以下即可满足抗晶间腐蚀性能的要求。 6 W& n" Z+ e- y9 D2 H
(2)加入Ti、Nb等能形成稳定碳化物(TiC或NbC)的元素,避免在晶界上析出Cr23C6,即可防上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
$ ^# Q* g' ?8 ^- i0 v7 X9 ^(3)通过调整钢中奥氏体形成元素与铁素体形成元素的比例,使其具有奥氏体+铁索体双相组织,其中铁素体占5%~12%。这种双相组织不易产生晶间腐蚀。
' k, Y3 f4 x: H+ a1 U% @7 X(4)采用适当热处理工艺,可以防止晶间腐蚀,获得最佳的耐蚀性。+ B5 F2 l' m4 a: ~! H: c9 W! ?
2.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
5 w3 N6 b7 Z) M/ i" o5 h* @应力(主要是拉应力)与腐蚀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开裂称为应力腐蚀开裂,简称SCC(Stress Crack Corrosion)。奥氏体不锈钢容易在含氯离子的腐蚀介质中产生应力腐蚀。当含Ni量达到8%-10%时,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倾向性最大,继续增加含Ni量至45~50%应力腐蚀倾向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 R$ k7 d' A0 r2 o4 ?2 A8 d防止奥氏体不锈钢应力腐蚀的最主要途径是加入Si2~4%并从冶炼上将N含量控制在0.04%以下。此外还应尽量减少P、Sb、Bi、As等杂质的含量。另外可选用A-F双相钢,它在Cl-和OH-介质中对应力腐蚀不敏感。当初始的微细裂纹遇到铁素体相后不再继续扩展,铁素体含量应在6%左右。
* O% E1 j2 V2 {! O4 q9 f3.奥氏作不锈钢的形变强化
' P5 k! s( `4 |5 r3 c! v) R2 R单相的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冷变形性能,可以冷拔成很细的钢丝,冷轧成很薄的钢带或钢管。经过大量变形后,钢的强度大力提高 ,尤其是在零下温区轧制时,效果更为显著。抗拉强度可达 2000MPa以上。这是因为除了冷作硬化效果外,还叠加了形变诱发M转变。1 h$ i' M, ?( g7 I
奥氏作不锈钢经形变强化后可用来制造不锈弹簧、钟表发条、航空结构中的钢丝绳等。形变后若需焊接,则只能采用点焊工艺、形变使应力腐蚀倾向性增加。并因部分γ->M转变而产生铁磁性,在使用时(如仪表零件中)应予以考虑。
& f: |. \# U# w2 r$ u再结晶温度随形变量而改变,当形变量为60%时,其再结晶温度降为650℃冷变形奥氏体不锈钢再结晶退火温度为850~1050℃,850℃则需保温3h,1050℃时透烧即可,然后水冷。
/ b$ g& c+ S: G8 h1 t! j4.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 f. V% o" g. J' _) N3 H9 p7 p
奥氏体不锈钢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有:固溶处理、稳定化处理和去应力处理等。
. i3 Q! D8 ]5 i; W f4 [8 M8 J(1)固溶处理。将钢加热到1050~1150℃后水淬,主要目的是使碳化物溶于奥氏体中,并将此状态保留到室温,这样钢的耐蚀性会有很大改善。如上所述,为了防止晶问腐蚀,通常采用固溶化处理,使Cr23C6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对于薄壁件可采用空冷,一般情况采用水冷。
) s: M" S2 P4 }9 E+ r* r2 G) w(2)稳定化处理。一般是在固溶处理后进行,常用于含Ti、Nb的18-8钢,固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 ,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脱而钛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且在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使碳不可能再形成铬的碳化物,因而有效地消除了晶间腐蚀。, v- o& W" d4 r" t
(3)去应力处理。去应力处理是消除钢在冷加工或焊接后的残余应力的热处理工艺一般加热到300~350℃回火。对于不含稳定化元素Ti、Nb的钢,加热温度不超过450℃,以免析出铬的碳化物而引起晶间腐蚀。对于超低碳和含Ti、Nb不锈钢的冷加工件和焊接件,需在500~950℃,加热,然后缓冷,消除应力(消除焊接应力取上限温度),可以减轻晶间腐蚀倾向并提高钢的应力腐蚀抗力。7 s0 ]: z6 a3 n6 W. f. a% k
(四)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 s2 m3 S7 J" [1 I* _
在奥氏不锈钢的基础上,适当增加Cr含量并减少Ni含量,并与回溶化处理相配合,可获得具有奥氏体和铁素体的双相组织( 含40~60%δ-铁素体)的不锈钢,典型钢号有0Cr21Ni5Ti、1Cr21Ni5Ti、OCr21Ni6Mo2Ti等。双相不锈钢有较好的焊接性,焊后不需热处理,而且其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倾向性也较小。但由于含Cr量高,易形成σ相,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3 `6 B% V! F. m& N" X(五)沉淀硬化型不锈钢
W i5 o+ d2 e _8 H8 c9 B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三类:沉淀硬化半奥氏体型、沉淀硬化马氏体型和沉淀硬化奥氏体型不锈钢。列入我国国家标准钢板牌号的有0Cr17Ni7A、0Cr17Ni4Cu4Nb和0Cr15Ni7M02Al三种,是属于沉淀硬化半奥氏体型不锈钢。该钢的组织特点是在固溶或退火状态时具有奥氏体加体积分数为5%~20%的铁素体组织。这种钢经过系列的热处理或机械变形处理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再通过时效析出硬化达到所需要的高强度。这种钢有很好的成形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可作为超高强度的材料在核工业、航空和航天工业中,得到应用。: D/ C/ m2 C# K7 [8 H. f( {0 o- T
" ]6 k4 @* Q; N5 Z[ 本帖最后由 bj2008 于 2007-7-24 09:2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