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5 08: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3、太阳能建筑在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l7 d6 d- b4 g# d
# M0 J2 q$ m/ Y v+ J) `- ~5 o+ Q
3.1是调整住宅建筑能耗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
6 T) g8 U6 |) E& m' A0 U
4 ^! y1 i2 \0 k5 t4 z2000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尽管我国民用建筑的整体舒适度低于世界各发达国家,但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27.8%,接近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采暖和空调为主的建筑能耗已占10%以上。因此,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编制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不低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0%。
# \" b% m; f* Z. C$ e
4 r; }' y- W7 o4 T7 j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对太阳能应用的预测结果为,在正常发展和生态驱动发展两种模式下,2050年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总能源供给中分别达到4.7%和10%) f6 V4 [( P }4 n. Y
$ O# b- ^/ [* q% k# r显然,太阳能建筑将在调整建筑能耗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现实需求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t1 B# w' Y/ i; F! Q/ ^ o0 v+ O0 s6 `; X
3.2将大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 j9 ^% R- f @3 i6 G" {$ z: @
2 B+ \# c" q9 r l& G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0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l/3。% i3 z8 [$ U9 L; w5 @% ?9 F0 q
6 K; z: F/ B- M5 n9 \其中,住宅约占2/3。( @; }- J- M' N4 t, u/ v
( t9 k0 p: O& Q! D) y+ w7 T# I1 Y
事实上,我国目前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对我国未来C02减排的潜力估计是,到2010年以后,太阳能利用对减排开始有较明显作用,2020年以后开始有较显著作用。9 L& L, E! w3 r: U5 H/ B
) h' E% ?' ? d
3.3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手段之一9 O( j6 B, R& `/ M
* n! I+ S5 u3 a; K# P) a" u( |
目前,我国仍有4亿左右农村居民,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提供生活用能。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约800多万农户、3000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生产、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的比例不断上升,对化石能源需求加大。因此,将现代太阳能理念和技术与传统的建造技术相结合,解决偏远地区农房基本能源供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D1 N, y0 b. U: k: t6 G1 U9 c' `" X5 `( z% ]. c" X1 {
实际上,截至2002年底的统计数据,今国农村房屋建筑面积已达256.2亿平方米。其可以利用的屋顶面积是可观的。$ @8 T$ A+ ^8 j5 f1 g W% R
0 G& z1 K; N# Y' B D) d
因此,在《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 X$ E, F9 F1 g: {
; J) G: l) G* [, R最近在北京市平谷区新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提供采暖及生活热水用能。实测表明,1 5m2的太阳热水集热器与12m2太阳热风集热器,平均一个冬季可以提供约18900MJ的热量,对建筑耗能的贡献率为49700的情况下,平均可保证70m2主要采暖空间的供暖,可节约1054kg标煤,每户平均一个采暖季实际采暖耗煤量为1093kg标煤。在整个采暖季中的最不利工况下,太阳能采暖系统贡献奉为19%。太阳能的利用,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采用目前的太阳能采暖系统,与居民原有住房相比,扩大了3~4倍的采暖面积现状为1间,提高了采暖温度(现在的室内温度为1 5—1 6℃,原来为1 0—13℃),改善了室内的热舒适度,并为自助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将民居进一步按被动太阳能建筑设计(如改变阳台形式,形成可控制通风的阳光室;减小北立面窗户面积;合理划分室内采暖空间;提高节能节点设计,减小冷桥;等等),太阳能的保证率将会更高。3 b) P! \/ G e k; ^9 c! y/ e
# B. _0 u4 _ l# g. p, t C
3.4将对我国能源政策和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和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q+ I' a6 K4 z3 X1 R# s
+ H( A5 w6 L. }. \尽管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不同地区的节能设计标准等,除成本、技术、市场等制约因素外,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激励政策体系不健全、全民教育与理念传播不够等都是制约太阳能建筑发展的相关因素。) s! }3 ~5 C' ]' t" j
3 o# b4 |! N. D u Z: [9 j
当前,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推广比具体某项技术或产品的推广更加迫切。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在全国既有131.8亿平方米的房屋建筑中,只有3.2亿平方米的节能建筑。可以看出,太阳能建筑在生态和节能的教育、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理念的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性。
+ i# ^- P: o, }9 J: _2 o! z4 R$ R) ]/ R/ ]: x
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占领未来能源领域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增长速度到达了20%以上,光伏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太阳能建筑已经成为开拓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但在建筑教育课程、建筑施工环节、建筑验收规程以及住宅产业化政策中并没有体现出其作为一个“专业或领域”应有的地位。
# f6 \1 ~! e! t8 K# b* c1 [: M+ y1 |/ y T: B6 Q
可喜的是在《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二条中,“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7 N8 H4 k% W$ M. ?3 F. `/ C% f+ E: H5 r0 Q9 ~
可以相信,不久,随着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太阳能产品将像电视、电话那样成为设计师、开发商、业主的自然选择,国家责任和全民义务相结合将成为必然趋势。" N2 M: y5 n* H# f% Q3 X1 r
, |) I9 K- X) H# h2 J6 W 4、发展太阳能建筑、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节能省地的核心依然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充分体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L* j5 j8 T0 H& ~
; z- D4 V$ ^8 G9 ^, v ?% y
现实是,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适宜居住的只有23%。其中耕地只占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因此,我国不仅粮食要依赖进口,更需要大量进口能源。截至2002年底,全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为388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估计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目前,我国城市平均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占60—70%)。“充分利用屋顶资源,向屋顶要能源”,将不再是一句口号。6 S4 S# j% \& w5 q$ I N
% `( D' V. H3 b* e) f( G! P" T
在太阳能建筑的研究推广中,转变观念特别重要,包括:* P h3 s4 |( C$ M* K6 h) i
2 E6 j0 p! Q, C1 U( W
(1)提升常规建筑设计理念,并向生态驱动设计理念转化;
; [3 e N Z! p8 G1 P# Z: X6 H; ~. u' d' a7 ^" @" F/ N
(2)研究传统的建筑构造理念,开发先进的围护结构技术,适应现代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 R- {% X. ~' {, g' b
7 Y' Y3 H: ~* q" s0 b(3)关注住宅全生命周期内的投资平衡和权益分配;1 j4 O# ?5 ~/ H) J+ I
+ d+ t6 z# e& c& f6 h; u(4)复合利用其它可再生能源,优化住宅建筑能耗结构,满足住宅的能源供应和健康环境的需求。
1 k$ u( |: j& G* Z( Q2 q9 Z
; b; s" Z" Y/ c- Z: k( X4 k在太阳能建筑的研究推广中,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o. X( x" F; B ?! i" T
8 S% g! y z# d1 b7 ^(1)充分考虑区域气候特征和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西部经济欠发达而太阳能资源又丰富的地区,应以被动利用太阳能建筑为主,加强集热、蓄热、导热等材料和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对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又具有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生活需求和经济能力,应积极扩大综合利用太阳能建筑新技术的投资环境、理念基础和政策优势,并作为实施太阳能采暖制冷、防潮隔热技术示范推广的首选地区。
! X* c( K$ H" h K: F
3 v2 ~0 K. R1 C+ \" ~4 K(2)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可支付能力:目前稳定的热水供应已逐步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人们也因此建立了基本的生态与节能意识。这是太阳能热水设备(系统)与建筑结合发展最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y: b6 r' J: w
0 N1 C- r) d5 |- D
(3)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尤其对于量大面广的居住建筑则实行税收及贷款优惠政策、能源投资机制及业主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政策。当然这些政策应同样适用于既有住宅建筑的改造。
0 @6 E) X+ t ^; i8 M1 t& Y! i
# `: R9 \) [. }. o$ g+ u(4)建立和完善太阳能建筑技术和体系:编制设计规范、标准及其相关图集,建立产品(系统)检测中心和认证机构,完善施工验收及维护技术规程等,是太阳能利用(如热水供应)列入建筑工程设计环节,并作为一个“专业”纳入建筑体系的前提。
) l+ C; z) m- o) n7 ^6 ?( b
?; Y! C& t9 a9 ~(5)强化理念推广和意识培养:引导人们了解建筑能耗、建筑环境、生态保护等一般知识,扩大和延伸已经成熟的太阳能热水和太阳能采暖应用理念。倡导“理念先行、示范突破、政策跟进”的原则,推行“标准设计、检测认证、建筑准入”的机制,逐步推进太阳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太阳能建筑的普及和推广。# M' l) N7 X" m# k* v6 i/ q
( q. q( _3 J1 t0 D6 z. ~ 开源节流是我国推进节能建筑的发展之路,太阳能建筑将成为节能省地住宅建设的重要途径。
: P$ t4 L4 T& {. j# ^
6 ]2 _- O6 @5 ]3 X来源为“中国新能源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