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11天前
查看: 914|回复: 0
收起左侧

[软件业态] 路甬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8 18: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核心提示: 11月16~18日,2016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出席并演讲。

11月16~18日,2016中国高新技术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出席并演讲。他表示,未来创新将呈现绿色低碳成为新目标、网络智能成为新业态、开放融合成为新常态、合作共赢成为新追求等新特点。我国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也存在在一些领域差距重新拉开的可能性。要建设制造强国和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务实推进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未来创新的五大新特点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技与产业创新给人类发展的进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的逐步发展,让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先后迈入世界一流工业强国之林,并推动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这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创新创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自主创新、科技创造引领技术与产业创新是关键。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顶层决策为中国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提供了大方向。路甬祥认为,我国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也存在在一些领域差距重新拉开的可能性。“中国的互联网、轨道交通、宽带基础设施等是世界前列,但是我们在数字化、信息化制造上的基础仍然薄弱,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中国制造2025”“物联网+”“两化融合”等正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要抓住世界科技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交汇机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向世界科技与制造强国的目标跨越。

在路甬祥看来,未来创新将会呈现如下五大特点。第一,绿色低碳成为新目标。人们将致力于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绿色材料、工艺流程、产品和装备,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整体系统、社区、城市的氯类化,创造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第二,网络智能成为新业态。万物互联,VR、AR、AI成为核心技术,将实现网络协同智能制造,设计创造网络智能产品、装备与服务,创建网络智能企业与智能社会。第三,开放融合成为新常态。学科交叉、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方法多样融合,终端/云端软/硬件深度融合,跨国人才智力、大数据、大科学工程、全球网络等开放融合是大势所趋。第四,合作共赢成为新追求。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云等成为重创分享的新资源、合作共赢的新平台、产业创新的新生态。第五,能源云载、空间海洋、高端制造、医疗健康、安全国防等战略新兴领域成为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新高地。

自主创新推动科技与制造强国的建设

路甬祥认为,现阶段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这个目标。因此,必须深化改革,突破一切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规律,释放创新发展的思想、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弘扬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开放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技术的同时,必须提升创新自信心,着力提高自主设计研发、协同创新能力,在科技与产业重要领域,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乃至颠覆性、引领世界的创新成就。他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数量扩增真正转变向质量效益提升,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的实践;才能从模仿跟跑走向并跑引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建设成为科技与制造强国;才能够突破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我国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与制造强国,路甬祥也提出了自己的五条建议。

第一,要加强科技基础前沿创新积累。基础核心技术缺失、科学知识创新与前沿技术创新储备比较薄弱,是制约影响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根源和瓶颈。必须要加强对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继续投入,着力支持信息与制造、微纳米、生命、能源等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前沿知识与原创技术支持;应该发挥科技与产业网络和大数据优势,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在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大前瞻部署,力争在网络结构、数据分析理解、超级计算、安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原创突破。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融合创新,应积极支持物质生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心理、法律哲学等跨界交叉融合研究,为技术、管理、制度与业态创新汇聚新知识、孕育新创意、培育新团队。应该支持下一代信息网络、能源资源、先进材料与高端制造、空天海洋、生命与健康等科技与产业发现前沿问题和战略方向的定向先导研究,为创新发展和中国制造储备前沿知识基础和战略技术。

第二,建设协同高校、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大学与研究机构仍是创新传播基础知识与前沿技术的重要基地,国家实验室,工业技术中心,重大科技工程,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型企业和研发组织等是牵引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强大引擎。必须要充分尊重人才和创新主体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与决定作用,完善以创新绩效为主要依据的分类评价制度,符合科技产业创新规律,促进协同创新、转移转化的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必须要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细市场与政府职能,构建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的体制机制,提升知识信息的共享水平,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要继续开放合作,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是提升创新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通集聚,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和效率,提升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要着力引进创新型人才,致力于先进技术,提升质量和水平。鼓励境外创新机构、科技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参与和提出并主导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大科学工程。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核心,促进与研发国家的科技与产业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科技信息、经济法律咨询服务,依法保护产权,共创投融资与产业创新大环境。发挥我国信息网络、电商物流、工业大数据、超级计算、应用卫星、设计制造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等优势,构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平台、大数据资源、科技与产业创新要素,共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球经济繁荣创造新环境、注入新动力。

第四要改革创新教育,培育凝聚创新人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超过8000万,研发人员逾535万,数量是全球第一,关键在于提升素质理念、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必须改革创新教育,培育建设创新文化。首先要培育先进理念和创造精神。因为先进理念是创新之魂,创意创造是创新之源,创新教育首要任务是教育引导确立先进科学理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科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造的兴趣、自信心,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传授灌输知识更重要;引导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大趋势、新特点、新技术,树立新价值。其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源于实践,源于体验和参与,源于对需求和市场的前瞻和开拓。已有的知识和理论,仅是前人实践的积累和规律的归纳,科技与产业创新永无止境。还要拓宽知识基础,培育创新、合同创新与合作共赢的能力,知识网络时代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更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培育求索新知识、分析理解大数据的数学方法和计算能力,要具备引领推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能力,培育的创新创业人才不光自己要有创新,更要培养他吸引凝聚跨界人才协同创新,构建共创分享平台、网络和机制的能力,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吸纳融汇创新理念、知识、技术与文化的能力。

第五,建设培育科技与产业创新新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科技与产业创新的特质和品格,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与产业强国形成了各类特色的创新文化。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必须要培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创新创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开放合作、共创共赢的创新文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