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模具三年有余,最近才接触国内的模具企业。开始以为至少水平不会比日本低太多,但是自从接触国内的模具企业才发觉对国内模具认识太浅。; x( f2 b2 {' q: W+ D. m( ~4 V w; |
- K, b; X. [5 v } r% J! z V; w h ^" ~1 y7 ^2 K
总体一句话,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见识太少,另外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认识太差。# U; d; T2 ?; J ~' k: r
. G8 t" C, F/ J0 q$ Z7 S! y4 ^ 3 R G) v W: C. N$ t0 f0 A, [' `+ @( T- f' C
现在在一家加拿大公司做模具项目。最近经常与国内的模具供应商打交道。体会最深的就是设计水平太差,制作人员的见识太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所见到的国内模具厂在装配SKD-11材料时,刀块之间的间隙很大。要求他们研配的小一点。他们说做不到,因为热处理以后材料会缩小。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呀。后来看过他们具体的装配以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整体装配完了以后一起热处理,这样该留材料热变性余量的空间都没有了。只能任由材料特性来保证装配的质量。其实他们应该先将角部的刀快装好,中间留一块可调整余量的形状简单的刀块单独装配;等到热处理以后,其他的刀块由角部向中间顺次安装,最后再研配预留的已经热处理过的调整刀块,这样热处理以后的变性量就由这个刀块给补缩了(在热处理以前模座上的定位小孔时不加工的,这样也是为了热处理以后刀块可以顺便调整。待调整好位置以后再加工此销孔)。给他们说过方法以后在装配出来的模具就很漂亮了。对装配、调整、试模人员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见过的东西太少了。只是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但是不去细细的研究差距的原因。这正是我们的模具制作人员最应该做的。我们的工人很聪明,只要见到的学得还是很快的。 5 K b ]2 v- p, O2 O7 N1 N: h. Y- Q7 w) `7 j" Q
& d2 T2 U3 Q2 W) [0 w9 w$ i! E8 I. i1 k
对设计人员的感觉就更糟糕了,他们只是看虎描虎,设计起来很不认真。缺少责任感。另外他们也没有好的资料和经验来借鉴。真的希望这些设计人员能够放一放自己的架子,好好的到现场学学实际操作经验,多动动脑子。只要他们愿意做还是会做得很好的(设计思路国内要比国外落后10几年,真的是不愿意提他们了)。 & @) h8 I6 |" q' w5 [5 I6 \! f- n$ @- O5 i8 }
6 w9 @+ z' n! p9 b
* b6 _' b3 E. W7 c( L. ~
另外,对国内的模具企业最反感的就是他们的头头们。模具出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思考解决办法,而是想到如何可以应付过去,然后就是要求用户降低要求或者改变图纸。用户帮他们想一些办法他们会极力反对。这帮“大老爷们”,最近几年因为供不应求,你们还可以有饭吃,几年以后哪?你们如何得到订单?你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而不是寻求自我安慰“我们做到这样已经是很好了,我们做的没有问题”等。何况你自己的员工已经认识到要自我提高,难道你还没有自己的员工认识高? 3 N/ Q! K7 r+ v& F * \0 N" I* }' b, d( n/ l& k4 a9 c7 I F( Z( p+ N. Q
$ R6 x& G) }6 P/ ~6 V! Z
我以前在日本富士Technica在烟台的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其中在富士学习一年汽车车身模具设计与制作一年。对日本模具体会很深。他们首先想的细,做得细,研究的深,善于总结;他们以客户为中心,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自己的不足,从内部挖潜,尽可能的提高自己。日本人一点不比我们聪明,但就是这样一帮人作出的东西比我们漂亮百倍,我们是不是真的该认真反思一下了! 9 U/ A/ Y6 p) Y; Y) U# | 2 a" k: Q: S& R: g以上是我仅仅了解到的几家国内模具企业,可能有点偏颇,但是感慨很深。因为通用和大众也在他们那儿采购模具。估计不会太差吧。加加油吧,同胞们。* w. }, g4 [0 l1 u" n* n5 W( f) S
8 r2 ^. o/ Q8 j9 S" Z g8 r- L c. d/ v
看到国内冲压模具的现状很伤心,如果我有足够的资金,我会很快拉出一批高水平的设计人员,首先从设计入手来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如果有意之士来合作一把。请发信息到我的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