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qilupzh 于 2012-7-26 18:51 编辑
野蛮生长之后,一向以天才形象示人的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要为扩张埋单了。
去年6月至今,杨康(化名)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每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资,盘算着未来十年购房买车的计划。相比两年前做小买卖的经历,他对自己在常德市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德三一机械)的油漆工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
但今年这个时候,大麻烦来了。6月24日,杨康被通知三天内必须离职。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49人。
无独有偶。7月5日,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沈阳、昆山、常德三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的相关企业。
激烈的一幕发生在沈阳。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一重装)的100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两天前,他们一度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领导答复“被优化”的通知。
沉重的气氛一度蔓延至网上。在三一重工三个内部员工QQ群里,“你被裁了吗”、“工资什么时候发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而在网络上,早已出现各种发泄不满的帖子。
多家媒体称,此次三一重工的裁员仅工程师就涉及800多名。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一线工人和其他三一重工子公司的裁员数据。三一重工裁员幅度高达30%。
现实比想象的还要冷酷。7月14日,有报道称,一度炙手可热的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三一重工四年来在风电业务投入超过31亿元,远超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金额,市场份额却只有1%。据传该公司有多位高管因为制定战略出现失误,被集团通告降职处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多次联系三一重工,但截至发稿未见其官方回复。
到了紧要关头了。这是自1994年以来,经过18年令人眩晕的高速发展后,这家国内市值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所遇到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关三一重工变相裁员的传闻了。今年2月中下旬,有媒体就报道了三一重工开始进行新的工资改革方案,最大降幅达到60%。当时就传出三一重工开始有计划裁员30%的消息,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颇为反讽的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 只领1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承诺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
势能的迅速转换背后隐含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巨大变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一路凯歌,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最近十年保持着5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展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
不幸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三一重工第一个结结实实地摔回了地面。
但三一重工并不认可裁员的说法。7月4日,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就裁员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称“绝无此事”。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兼董事唐修国表示被裁人员都是考核不及格。本刊记者在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员工了解到,三一重工对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
事实上,裁员也是无奈之举。从近两年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来看,其经济运行并不健康。2011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507.76亿元,但应收账款却高达113.05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97.36%,201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增长到了201.23亿元。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本刊记者:“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应收账款高一些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如果经济出现转折点或者出现一些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就会迅速转换成坏账,会对资金链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他表示,如果想要降低成本或者说想要降低现金支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其他的办法很难迅速回笼资金。
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了数位知情人士后独家获悉,本次裁员的影响面远不止于此。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先于三一重工开始裁员的是其各地的代理商,有的代理商甚至自身难保。最典型的案例是,三一挖掘机海南代理商已经倒闭,而三一挖掘机也暂时宣告退出海南市场。
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将进攻性营销运用到极致,甚至在其《作战指导书》中运用令人咋舌的“国骂”理念的三一重工营销模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进入自我修正的阶段。
遭到诟病的还有其管理模式。据已离职的三一重工分公司的中层郭学军(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三一重工的管理模式非常先进,但却面临至少两个现实的难题。”他认为,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另外,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不过,就此认为三一重工进入一个拐点,也确实有些危言耸听。需要提醒的是,裁员不是噩梦,放缓也不是坏事,现在到了反思过去那种几乎上瘾的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了。
“优化名单”
7月13日,在经历了变相裁员以及紧急灭火的处理之后,三一重工“裁员门”仍然余波未了。
在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一大道东端的三一产业园大门口,车间工人刘永锐(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他现在仍然担心自己的前途。以至于像他这样一位基层员工也开始关注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并对三一集团上市主体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存货如数家珍。他认为,“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哪天被炒鱿鱼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前,同在长沙的宁乡产业园也经过一次裁员风波。7月3日,该园中的三一重工汽车起重机研究院通过各下属所负责人,通知2011年加入的近30名员工,需在7月底离开公司,这几乎是2011年新进员工比例的四分之三。
相对于沈阳、上海等地,这里并没有出现因裁员导致的冲突。据被裁员工反映,三一重工给被裁员工留有了一个月时间缓冲期找新工作,并主动赔付被裁员工一个月工资,宿舍也能让他们一直住到8月底。但毕业于西南某大学的陈泽兴(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三一重工这么做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跟他们签了三年合同期。现在刚工作一年就被裁掉,已经过了招聘高峰期,此时找工作就很难了。
常德三一机械的杨康和他的同事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接到三天内必须离职的通知后,7月9日,杨康等18名被裁员工集体向常德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7月11日,常德三一机械方面希望按照常德市的月平均工资2000元为标准进行赔付以私下解决。
但多数员工表示拒绝,因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或以上。北京世纪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具名律师告诉本刊记者,“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公司都应该先行赔付员工工资,并且按照员工个人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赔付。”
值得关注的是,常德三一机械裁员并不是因为公司经营效益不好。相反,生产沥青搅拌站的常德三一机械发展形势很好,今年上半年已经产销了20台。
常德三一机械副总经理钟家瑚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年的形势远好于去年。至于为何裁员,他只表示是在执行集团公司的命令而已。
曾公开回应过三一重工被裁员工来信的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对本刊记者说:“在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裁员降低成本也是可以采取的方法,但裁员得合情、合理、合法,不能采取用幌子欺骗,甚至变相裁员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不是一个想做成世界级企业,好企业该做的方法。”
本刊记者在三一重工内部资料中也确实看到了有关优化人员的相关规定。在一份由三一重工搅拌设备研究院院长曹锦明签发的时间为6月1日的工作周例会纪要中,其第十一条显示:“对于人员优化一事,请各所长关注骨干人员的动向;对于下属员工绩效进行强制性排序,每月底提交两人名单至周某某处。”
这些硬性规定的优化名单是如何选出来的?数名常德三一机械被裁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被选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合同到期的,二是工作年限不长的,三是外地人,四是跟领导关系不好的。
40来岁的张译奎(化名)就是其中被优化的员工之一。他是常德三一机械某科室负责人,虽然工作了十几年,但在常德三一机械只工作了一年多。6月25日晚上,常德三一机械综合管理部的相关领导找张译奎谈话,希望他能去办理离职手续,并且“没有书面通知,也没有赔偿”。
这让张译奎很不能接受。2011年3月,他放弃了一个可以任某公司副总经理的机会,加入常德三一机械。在张的眼里,三一重工是一家信得过企业,这让他感到踏实。
但一年多后,只因领导的一句话就要离职,这让他在情感层面很难接受。“裁员不是不能接受,而公司如此做法则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的人情味。”与张译奎同为第一批被裁的杨康,也是常德三一机械的第一批员工,他还是从三一总部借调过来的,他认为自己是因为跟领导关系不融洽而被列入第一批被裁50人名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