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本将心托明月”——民国学者从政活动的历史考察 中国知识精英的参政意识在历史上堪称源远流长,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就认为,如果根据西方关于"知识分子"的标准(即不仅有专业技能,还有公共关怀),中国从先秦开始,"士"便是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在历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以圣控王"向来是中国士人的理想,然而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中国自古以来并无西方教会那样独立于政统的道统组织,知识分子参政所凭藉的唯有个人的道德资源,全无组织化的社会资源保障,因而往往是欲以圣控王,却往往落得个为王所控,无所作为。上述的尴尬局面到二十世纪初有所改变,随着市民社会的逐步确立,知识分子终于从政治全能主义的压迫下挣出,不必再如影随形附在政统这张"皮"上,中国社会开始有了一个独立的、自由择业的知识阶层。这个时候的知识精英的参政当然便有了与前人不同的面貌。 许纪霖先生把民国知识分子参政模式概括为三种,一是加入政府,成为职业官僚;二是议政,相当于 "独立政论家";三是组党。本文所要谈的是第一种,即对进入实际政治层面的学者从政活动略加考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涌动了一股"学者从政"的小小浪潮,胡适,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的史学家蒋廷黻,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著名经济学家何廉都是个中代表 ____大家还是看原文吧
“我本将心托明月”——民国学者从政活动的历史考察.rar
(40.06 KB, 下载次数: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