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9 10: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佛山
本帖最后由 pmhpang007 于 2012-5-29 10:10 编辑
& `. A' x a7 F: R2 }+ Q9 X
/ ^5 I- [# g9 y6 k/ |2 H王澍炮轰中国专业建筑师:他们生产了大量垃圾 + X- J5 M1 r6 V( j6 V" i
2012-05-28 来源: 人民网(北京) 0 ?. v4 W$ |/ _- @
; C0 e" [6 Y7 d7 O4 g, V( ?' l( A核心提示:“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上如此“放炮”。. |& ~+ W/ ]! ]5 f, |: j
# G" B9 Z" a7 b5 g
% @( f, j; F$ n! l* ^" x! a
& `: \4 T6 _% p5 V& F图为王澍与他的代表作宁波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b1 @! H/ I# m) P
' q/ s1 Z) Q" f; B( k5 \/ Z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N5 `7 K* e5 \
) g4 j! I! X* F# d0 ~
——普利兹克奖评审辞1 E: }3 U9 K+ S. L
+ ]9 S" V3 `, Z
. m; v/ t6 r4 N
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获奖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 D- J* T9 N- T( A! n9 r/ W: ~ d——王 澍
1 X1 x8 P, Y8 B# R9 _6 U& m( [2 R5 d8 u
9 U# L- e4 O; U# w% P4 n" W$ y1 D; l, w! Q4 T
我“恨”死象山校区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 p$ M6 X& `! j' m' f——中国美术学院学生) H* U/ M! e% B2 ^1 m3 J
( H7 T4 ?) \% {3 V3 g2 ~7 @6 U% C. o/ o& B' V! @
“为何取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因为对于中国糟糕的建筑和新城市建设,专业建筑师需要负很大的责任,他们生产了大量的垃圾建筑。既然这样,那我干脆当一个业余的好了。”中国建筑师王澍,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上如此“放炮”。$ S7 }4 r! t# l
6 b! S' U2 s6 M4 t3 ]; P
一天后,5月25日,这位“业余建筑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颁奖。
; q. Y: U# [0 V! E; _1 k$ J% R) h
4 s% O5 W: y E5 c9 S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而王澍,是首位获得该项“世界建筑界最高奖”的中国建筑师。2 b% t6 p+ v* @6 ]& W
8 j- x3 G3 t7 Z$ V" J8 M6 v2 q该奖的评审辞称“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M; d" z0 }* Q3 x+ c. R$ W3 O
, x: y; B" N, M" C+ [. W% q面对质疑,他相信,时间能帮助人们认清优劣,愿意自称“业余”
$ s2 C; V, U3 B, ]% [: B4 M6 {
7 D& ^# R: V# C( i) |1 F2 h3 `折桂普利兹克建筑奖,意味着王澍与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贝聿铭等,一同载入了世界建筑史。
( Z2 o7 k& J2 j5 O+ n- k在颁奖典礼上,49岁的他,穿着标志性的黑衣,发表了获奖感言:“在多年孤独地坚持之后,对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个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5 \$ |' t( g# w) Z) C
! B+ p6 n9 v0 S9 r
那些他多年“孤独地坚持”的段子,近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学生时代便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曾与建筑工人一起做工、每年只接一个项目、至今只做过一个商业项目、从不跟风西方潮流、热衷于文化保护……有媒体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来报道他:“异类的胜利”。6 ~0 k' q% d& r& M3 t
; n' U+ q. n2 \0 E2 ~/ u对于这个“异类”的胜利,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的评价是:“在他的作品中首次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的价值,扎根中国传统和文化,他的建筑语言如同其他伟大的建筑体系,指引我们的内心。”
$ C* w" w$ Q+ y, G; _/ S% v/ l+ f* C. S4 C( ^# r' l
2011年开始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的张永和则称“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5 N E! r. z6 r7 g+ L6 w
- l' F6 d' ^; b4 x" v# W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旧砖弃瓦中“悠然见南山”;宁波历史博物馆的瓦爿墙,引得一位老太太4次前往追忆“家的痕迹”;唯一的商业作品“垂直院宅”,希望让困在钢筋混凝土牢笼里的都市人寻回邻里温情……凭借东方的一砖一瓦,王澍用现代建筑这门西方语言,向世界展现着中国的传统与当下交汇所迸发的精彩。9 ]/ ` ~1 ]$ i3 N
6 F3 r+ f# S) k# f' m; W# i5 H“在全球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多是对于西方建筑和城市发展模式的盲从。很多外国学者比我们自己还关心中国是否有本土的新建筑。”于是,王澍一直有意识地远离“主流”。
9 a! I0 S& U% {1 e& Q
{8 z* a7 B9 T q, @+ D4 j p" F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懂这份“非主流”:宁波历史博物馆使用瓦爿墙,曾引来甲方一阵“怒吼”;不少杭州市民觉得“垂直院宅”长得很丑、楼里的公共小院落无人使用……但帕伦博勋爵说,“所有伟大的建筑一开始都伴随着质疑声成长,但时间能帮我们辨别它们是否伟大”。
5 h* k6 t8 R! T' N4 Y' B: {
; X( m: B& y9 T王澍的胜利不仅在于获奖,更在于“如果以10年的期限来看,很难发现哪个中国建筑师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因为他们总跟随西方建筑风格的潮流而变化。而我有着自己的作品脉络、独特的探索。” K# ?$ i z7 r/ J4 ]3 C& F2 [
) s7 _: m" ^2 }, s G面对潮流,他认为,对传统的破坏,让人们看不清未来- G* _3 R) W- y3 [. G+ G
& t$ z: q) I! M& |1 Z& C“我热爱我的国家,热爱我们的文化”。王澍这样解读他的坚持源自何方。
% ^1 \* {( _; Z; \3 M- e$ r% {$ C1 v. k+ A3 V5 ? O
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引发争议,是因为触动了社会的两根神经:一是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在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后,文化能否自然地“被发展”。显然,他的思考已经超越了建筑本身,延伸出一个“新世界”。% p7 A8 o2 `+ c: k. }( M& K
% f1 C0 s8 u. c% A3 |" V: G f在建筑之外的“新世界”里,王澍看到北京城1900年的老照片,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北京那些有记忆的建筑已经拆到不可再拆了”;他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你去复制别人,别人不会觉得有意义,他们想看到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模样”;他提出“中国文化是这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它去追寻其他模式”;他更警醒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对传统过度破坏,就看不清未来”。7 J3 ~' u, w8 t" o+ N- L
( W# @6 U. o' Z( a/ S P8 K
谈起中国的当代建筑,王澍认为,“现在,大量的建筑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传统包括乡村文化。应该相信,多条文化线索并存对城市文化发展是有好处的。”
- t V# y; Y% x0 k+ M% q @, e: U( l/ t
他从乡村中受益匪浅,于是在城市中重筑乡村建筑。中国美院的一位学生来到象山校区,一下子愣住了,“我‘恨’死这个校园了,费了很大劲通过考试进了城,却发现又回到了乡村。”
7 |0 s- ]0 r& ?) e5 W b, M6 n0 Q' \7 N8 o/ g
王澍说,更生态的或者是更平民化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于中国的乡村,“如果城乡的发展平衡或者是乡村被建设好,是对中国现在城市化最大的贡献。”
4 C% U# v4 k3 q% A( }! z6 [4 P( V' l7 j! A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对世界具有某种样本意义:如何既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将本年度的大奖颁给王澍,则表现了评委会对于王澍建筑思想的认可。9 P) q$ e% o4 G( l$ i
. q" N) ^" {, P* A+ v
建筑界“诺贝尔奖”首次将颁奖地点设在中国,也是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来传播建筑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以及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一直会是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地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 P" h- [. }4 Z0 O$ i" Z, d
& m9 l8 s6 o9 ?: _) ^“王澍获奖是众望所归,他是第一个获奖的中国建筑师,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帕伦博勋爵的这句话让不少人为之一振。% ?) o- Z1 [, K" E5 V( [0 {9 x+ a. C2 K2 M
( J4 l/ C$ _3 {# _0 \5 O* `
, q( \5 t$ B6 Q& N5 Z# f) ^' F6 t
获得普利兹克奖,王澍成为年轻建筑师心目中的榜样。在2012北京建筑论坛结束后,他被很多年轻人围住,签名、合影、提问……“比我做几个作品更重要的,是会有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用我的方式还能生存。”这位“孤独的”建筑师已经听到很多后辈表达了像他一样进行探索的心声,他的一个学生,无偿给客户做设计,甚至垫付材料费,只因为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 u3 x4 a) S9 L- R7 r0 S% [' Y' I% F) ~# C( v
“中国的快速发展中有这么多问题,如果只有一种主流思路在解决这些问题是不行的,多一些‘异类’对中国的发展有好处。”这样的“王澍效应”,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或许比首位中国人获奖本身,更值得惊喜。- C( n3 F- a5 A6 v9 Q( A
+ }1 _% p( \0 O1 M3 n3 A
(本文来源:人民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