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现场是管理者最好的答案——论道中小企业发展! g7 K' q2 E; `" n0 B. a
6 Q; T1 X6 x; g- ~& ~3 N% l& d( ~近日,走访了几家百余号员工的中小企业,看到现场一片繁忙境况十分欣慰,正是这一些中小企业支持了地方乃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看到现场十分粗放式的管理,又不禁紧锁眉头。
; l, R& K; j! }! x! ` T“炎老师,我不知道我的现场该是怎样的,但总觉得不该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刘总十分焦虑的说。0 U) J* C9 w/ D3 I
是呀,我们的现场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C" y7 n3 \+ y3 t8 f: ?0 T/ Y
我们不妨象剥桔子一样一层层分析吧。 W4 y; X. K' S6 Z6 e# ?
一、企业家的学习力。据统计,中国的企业家平均每年读不到一本书。虽无法确认这种统计的科学性,但也折射出整个企业家群的精神思想的匮乏。
5 p+ G P6 L+ ~4 ^我也曾去过许多企业家的办公室,背面一排书橱,前面大大的写字台,正面一幅字画。我也见过多期的企业杂志封面人物,一个正襟危坐的企业家背靠书橱,手里面捧着一本杂志,志满踌躇的看着镜头。其实上,许多书橱是装潢,许多论文是部下写得,许多职称是赠予的,许多学历是买来的。如果你与他们谈论管理,诸多次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对你嗤之以鼻,他们不相信你所谓的管理理论。有一本写精益管理的书——《金矿》,我比较推崇,我分赠了我所认识的好几位企业家,只有一位给我回复信息,说对他的帮助非常大,其它的均石沉大海,偶尔问起也只是敷衍地说“看了、看了”,其实上我知道他没有看。做管理这么多年,我比较推崇精益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但是也鲜见能将这两种理论实践到位的企业。
$ b' x- L8 t- w( H8 D K$ n据统计从02年到现在,中央政治局进行了62次授课,平均间隔是20多天,最多是一个多月,有120多位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陆续为中央政治局授课,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历史、国际问题、社会、军事、党建等等。反过来看我们诸多的中小企业企业,组织学习恐怕十分稀缺,偶尔组织一次学习就找各种理由推脱。在一次培训课上,一家企业的副总当时就讲“炎老师,我们也知道需要学习,但是我们太忙了”。当时,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没有反驳他,现在讲来,如果你忙到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的话,你真该学习了,现在时代变化不是凭经验,凭三年前成功的经验就可以应对的,不学习就要落后,我们个人不学习我们就要被这个时代淘汰,如果我们这个团队不学习,我们这个团队就要被淘汰。. x" ^8 b: Z4 B
由此,企业家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带领我们的团队学习,把学习当成我们企业成长的必要条件。2 T( P6 E: C9 n. H; u+ H( ?7 Z
学而后知,逐步感悟,才能知道我们的企业该是什么样子的,才能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 H! Y( C$ d' W5 P' @/ h
亚里士多德的千年名言“优秀是一种习惯”,我们应该铭记。- L) x" u: [0 K/ x: Z1 S
二、企业的实践力。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企业管理是一种实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的标准在于绩效。”诸多诞生百年的基础管理理论,在许多中小企业尚无从实践。我给很多中小企业讲过“5S”理论,现场提问不知道什么是5S,偶尔回答的也是不确定的“打扫卫生?”,更不要讲TQM(全面质量管理)、TPM(全员生产维护)、TPS(丰田生产方式)、6δ等理论了……4 r5 u! _+ \3 T- k) D8 J8 [! R' l
我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企业就像一个成长的孩子一样。一个小孩,在长身体的时候拼命在吃,不管食物的质量如何,只要吃饱就好;长到6、7岁了,就应该上学了,虽然他还顽皮,还脏兮兮的,但是我们需要他健康成长;到13、14岁我们就要他上初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我们未来的希望;16、17岁我们就要攻他上高中,积累沉淀思维的方法;18、18岁,该上大学了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抱负、有理想,能够造福一方的优秀人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企业也是如此,小企业就是一个小孩,发展的时候,市场就是食物,老总拼命在跑市场,在长大;企业存活十几年后,偶尔回头一看,怎么我的企业不是我想创立的样子呢?企业是否真的该整理、学习实践了?可此时我们觉得已无从下手了。: U' g% p1 T+ p9 b; u4 C; `9 k; o# v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鼻祖彼得•圣吉曾经说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说是如此,彼得•圣吉在我国中小企业知道他的人还是了了。他总结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经典五点:1、超越自我;2、改变心智模式;3、树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胡锦涛主席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国家,就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近来我还要结合我们的中小企业研究这种理论,让我们的中小企业,知道它,学习它,然后实践它,促进我们的中小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3 O* [8 N* W) j2 K) ^2 ?6 c- {+ h企业的发展需要知识的,是需要按照最基本的管理理论去实践的,这是不法二门。8 g. W9 @6 N% S* j+ _. w
四、“现场是管理者最好的答案”。这是我在一本精益书籍上看到的一句话,它道出了管理的精髓。现场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头,现场管理的好坏,折射了管理者的水平,当然这个“现场”包括企业所有的管理场所,不仅是生产现场。) C; {: T: H; j/ N
我们诸多的中小企业老总、副总都是从其它大企业跳槽出来的,也从事过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但是没能超脱原有企业的管理窠臼,依旧依据原有的管理方法运作着,没有、没能超越自我,一悲。
+ g' b/ U$ L, v9 _4 @, m5 z我曾经在一次培训课上讲过:我们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反思,我们为什么要离开我们曾经工作过多年的企业?我们创立了新的企业为什么不能规避原来企业的弊端,建立一种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呢?
5 t$ T0 v# P4 `( T- D现场是鲜活的,是会说话的。如果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企业就会可持续的健康成长。( G9 [2 m8 w0 Z# r8 s% F
一家企业的的管理理念是:我们的企业有两条生产线,一条生产优秀的产品,一条生产优秀的人才。当时我见到后就觉得是非常好的理念,如果企业能够践行不愈,这家企业将会建成令人尊敬的企业的。反而很难想象一个脏乱差的现场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生产出优秀的产品的。
6 g6 J- Y+ m) b [+ `& @我所研究的精益管理对现场的理解更精准,归结为现场管理的七大任务:安全0化、品质向上、生产向上、设备效率向上、成本低减、环境低碳环保、人才育成。可以说,每一项都是一个课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推进。可惜,我们很多管理者,只抓住了生产这一项,其它的只是停留在嘴上或文件上。管理者要静下心来,培育一大批懂现场、理解人性的人才,通过现场提升促进系统管理的提升。. A6 E/ _6 o3 n: q: x
人才必须经过自己的培育,虽然道路艰辛而漫长,也是需要、值得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培育人才的。
1 e! J" g: i* [1 e# B" A
! t. H) V/ |* b1 S' d" w$ s
2 U2 b2 {* ~5 D. k& ?% T4 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