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比亚迪汽车正遭受赢利与销量锐减、高管离职的阵痛。裁员风波把比亚迪掩藏已久的问题,摆到了王传福面前。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事件环环紧扣。在王传福没有把其汽车帝国的新规划拿出来之前,比亚迪会继续处于波动之中。9 ~8 O ~0 o8 K
v6 T, o- _' }! ?* i* @( ~
在比亚迪裁员之始,已有数家整车制造商营销系统的中层管理者相继飞奔深圳,开始猛挖比亚迪的墙角。在这些竞争对手看来,比亚迪为营销人员进行了基础的培训,可趁机获益。比亚迪危机重重。
" _. ]0 ?; L$ `1 v5 r! d) H; j- a; ?
帝国阵痛
1 r; T1 B6 q5 x: u
5 c; ]- R9 K- |; c! N% | 王传福与比亚迪汽车一直备受争议,但在2009年之前,争议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便是王传福团队的高管面对争议时也说:“我们的实际行动肯定比争议更有说服力,所以不用太在意别人怎么说”。与此相应的是,比亚迪销量的持续攀升。此外,巴菲特的入股、与大众、戴姆勒集团等的合资计划,以及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都使得比亚迪的汽车帝国极具**力。& |+ l3 u0 Q* W4 x6 V$ e. f5 l
; c6 S& O9 o/ L. w7 h' p' } 比亚迪模式,也成了中国汽车行业内一种新的思路。借力、整合、低价、应用模仿等,都被比亚迪发挥到了极致,其中F3系列车型成为最重要的支撑。在此之后,比亚迪汽车又复制F3系列车型的模式,陆续推出了针对细分市场的诸多车型,但没有一款车型能代替F3。换言之,自进入汽车行业,F3系列车型一直是比亚迪汽车最重要的支撑。; A5 S9 P! p$ Q6 r, ]" e5 W; m% ]& l1 f O
( i/ Z2 ?1 |, y( }$ _; q5 t' @) G
不过,事情并非如比亚迪所料。自2010年开始,比亚迪的销量开始逐步下滑,而这时中国汽车市场呈两位数增长。面对如此形势,比亚迪在宏观上强调其百万辆的销售目标,以提振士气,在微观上推出细分车型。这两者并未触及比亚迪发展模式的根本。一位销售公司高管的会议记录显示,销售形势变化时,“团队危机意识薄弱”、“应变力不足”,特别是在销售终端“把追求销量、追求利润放在第一位,忽略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公司“抗风险能力脆弱”。' r; Y# E& U W4 ?
+ W2 C: i) t& b3 q1 J 在此之后,比亚迪的销量与赢利每况愈下,经销商退网危机不时爆发。一年之前,即2010年8月份,比亚迪的经销商退网门,在郑州的一次展会上全面爆发。在此前后,山东、四川、浙江等地比亚迪的经销商已与比亚迪关系紧张。
6 {5 \: S% H1 n: \& X; V9 L4 h/ {( T2 z+ Y* }4 `; H! i
对此,王传福公开申明,要削减经销商的数量,同时对网络本身进行调整,提高经销商的赢利能力。既然比亚迪的问题不是在一天之内行程,因此网络调整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而这时,比亚迪急需的类似F3样的关键产品,并未出现,直至今日。$ x9 G# e' H! P% S. C
8 H" a% I3 _' w& z
2011年8月,主导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的总经理夏治冰离职。对此,比亚迪汽车与夏治冰本人都强调说,此次离职是个人原因。比亚迪正在进行的裁员说明,个人原因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这是王传福汽车帝国自救的必然。' h+ R2 g( U3 S r: X% u
2 G. n# E) w& L/ {4 z ~) {* l
自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之始,夏治冰一直主导比亚迪汽车的销售、网络搭建等。可以说,比亚迪汽车的销售带有极强的夏治冰的色彩,如果夏治冰不离职,事关比亚迪汽车生死的调整根本无法彻底推进。离职之后,夏治冰本人通过微波向经销商表达了多年以来歉意。( { J$ H$ k K! Q* F
\ l1 M9 q4 f7 G1 u* D# z
可以预见,只要比亚迪汽车在销量与赢利上没有改观,其调整会持续下去。裁员,只是这其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 Y) H8 d9 R3 U
: A/ r/ r6 |; w1 o$ E 王传福之踵
% z9 G# k5 H. t+ r, J) q3 x8 b: w5 w! U1 i
现在,比亚迪汽车需要新的F3样的车型出现,只有扭转了市场颓势,才可能从改变团队因调整带来的冲击。S6仅是细分市场的车型,它可能会有较好的销量,也可能如其他车型。从产品层面判断,比亚迪成也F3,败也F3。
& @8 H( K: m4 t% S' m5 E# V. \( f" Z ~, X0 N' H w( B, j$ @& Y8 L. N
困扰比亚迪的品牌问题,会在这轮调整中成为关键所在。凭借低价策略,比亚迪进入了汽车行业。如果只能延续低价策略,那么比亚迪的品牌含金量聊胜于无。现在,即便是在美国等市场,比亚迪都被等同于廉价。在深圳通过廉价的劳动力,王传福造出了汽车,也打造了其汽车帝国。但廉价的劳动力一定不会是其品牌的核心。5 E4 P5 d5 j' @
; g0 O5 W/ A" l$ k
在之前出现危机,特别是面临诸如巴菲特是否会坚持比亚迪等的质疑时,王传福都会以新能源汽车来挽回颜面。但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很难有这样的疗效。中国本土的整车制造商在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与跨国汽车制造商相比,差距极大。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在最重要的美国市场,并没有多少专利。2 n4 Y2 E0 T5 W# T0 ]' O$ r
& j- U! k1 S# s) I w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整车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车上,实际的作为有限。多数合资公司的高管也认为,在现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只能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不可能有整车制造商分散太多的精力在新能源上”,“眼前利益比长期投资更重要”。$ v# l0 Y6 \4 L7 U4 n8 ]9 f
& m+ K- B9 x o& E. `) M 同时上述高管的会议记录中,对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与其面临的问题有这样的记录:“公司的问题,不是新能源汽车所能解决的,更直接的说,这与新能源汽车无关”。4 r8 M5 z& t1 I' Q& X
+ U, U* O4 v$ _
从根本上而言,王传福能否改变比亚迪汽车旧有的模式,是支撑其汽车帝国最重要的支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