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书摘# S/ z/ }& ] Z: ]
《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
8 B5 \. N5 U* m2 z% Z& l$ t第一章 自我意象:让你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
0 I5 W# W5 E' u8 H% U- @1 M; n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开始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随后又在70年代蓬勃发展。1960年开始写作《心理控制术》时,我正处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医学发生剧变的前沿。有关“自我”的新理论、新观念开始出版于临床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病研究的专家中间,甚至化妆品界以及像我一样所谓“整形医生”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中。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出的新方法,最终带来了人的性格、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天分的巨大变化。过去屡战屡败的人成了成功者。在没有接受额外家教的前提下,过去得分为“F”的学生成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A”。生性羞怯、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人变得快乐而开朗。当时,有一期《时尚杂志》引用了我的文章,在该文中,T·F·詹姆斯这样概括形形色色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博士们得出的结果:
. ]6 E) @ h l \7 h……" v: C( `, j/ H$ p/ a: I, g
6 R3 x' \5 i9 X+ V
# k8 `; d* ^& J5 J! d0 M \
内容精选
; V" [& R- {3 d7 r$ _自我意象:让你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2 g5 H d$ M4 P: M* P
* @: m; P+ y7 Z
! v/ R% I) {' ^+ F, d# Y; U只有那些敢于相信自己内心有某种东西能够战胜周围环境的人,才能创造辉煌。& k; D5 j. U' ^9 @& g! _$ Y2 P. x
——布鲁斯?巴顿
) h5 i& ]! \& {3 Z0 b0 |4 }+ b0 J+ a- W+ t/ V
9 S7 E& M7 D3 L- X7 _/ F3 j20世纪60年代末,心理学开始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随后又在70年代蓬勃发展。1960年开始写作《心理控制术》时,我正处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医学发生剧变的前沿。有关“自我”的新理论、新观念开始出现于临床心理学家、从事精神病研究的专家中间,甚至化妆品界以及像我一样所谓“整形医生”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中。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得出的新方法,最终带来了人的性格、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天分的巨大变化。过去屡战屡败的人成了成功者。在没有接受额外家教的前提下,过去得分为“F”的学生成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A”。生性羞怯、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人变得快乐而开朗。当时,有一期《时尚杂志》引用了我的文章,在该文中,T?F?詹姆斯这样概括形形色色的心理学家和医学博士们得出的结果:2 ^/ [: s9 a1 n7 M7 G+ A8 N' V
1 Y/ k) Z% H" I S认识自我的心理状态,意味着理解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幸福之间的区别。“真我”的发现能够拯救濒临破裂的婚姻、再造坎坷不平的职业生涯、改造具有“性格缺陷”的受害者。从另一方面讲,发现“真我”也意味着发现自由与强迫服从之间的区别。
' I% c- D( X+ ^2 |( z: ?, N, X) ], g* j5 V' M
这其实不算对此后40年发生的一切所做的预测。
3 j) T6 }. J. z9 J《心理控制术》第一次出版时,如果你前往一家书店买一本来读,也许会发现它静静地躺在阴暗角落的某个书架上,与十几本其他所谓的“自助”类图书放在一起。当然,“自助”图书如今已经成为整个书店图书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精神病专家、临床医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专家人士也开始露面,比如运动心理学家、团体工作绩效指导者等等。寻求此类帮助已经不是让人难为情的事,以至于在某些领域,寻求专业人士援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自助心理学已经风靡一时,甚至在商业信息类电视节目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 R# P* F6 s& q4 G! H0 u5 ~! a- M& x1 e
化难为易
+ y$ C: r) G* W S) o
# @! ^, Q! D; G0 n/ J. [今天蓬勃发展的见解、信息,有许多似乎都建立在心理控制理论这个基础之上,它们几乎能帮你实现从克服拖拉习惯到提高打高尔夫球击球技巧在内的一切目标,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你也许会说,我最初的作品具有时代超前性,也可能说它已经过时。从个人角度讲,无论你得出什么结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事实证明,心理控制术所作的基本承诺,无疑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承诺即“化难为易”。无论现在对你来说难以完成的事是什么,无论促使你读完本书的原因是什么,你都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合理的心理学概念、通俗易懂而且易于掌握的心理训练技巧,以及几个实用的行动措施,将其化难为易。
/ w x5 \# t2 }' I6 [* l
7 Z! }. f& F0 n" A, `你不为人知的宏伟蓝图
" z/ J; F; ]( F- C5 Y
) L3 _& d3 C5 q! v, Z, ]' v我极力认为,现时代心理学最重要的发现是对自我意象的揭示。通过认识自我意象、学会纠正自我意象并控制它为你所用,你就能获得难以置信的信心和力量。
, z7 l R3 h9 P5 p& z无论你是否认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幅描绘自己的精神蓝图或叫“心像”。对我们的意识来说,这幅图可能模糊不清、朦朦胧胧、不甚分明。其实,人的意识甚至根本无法辨认出它。但它的确就在那里,完完全全,纤毫毕现。这个自我意象就是我们自己对“我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它是以我们的自我看法为基础形成的。这些关于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的成与败、我们的荣与辱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尤其是童年时代的早期经历)而无意识地形成的。根据这些看法,我们便从心理层面上构建了一个“自我”(或一幅关于“自我”的图像)。就个人来讲,一旦某种针对自己的想法或信念进入这幅图像,它就会变成“事实”。我们并不质疑它的正确性,而是头也不回地按照它去行动,就像它的确是真的一样。
; @2 ]- B; u0 ~. z D6 W! K; p- h# W
因此,自我意象会控制你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哪些事对你来说很难、哪些很容易,甚至会决定别人对你有何反应,其确定性和科学性,就像一根温度计控制你家中的室内温度那样无可辩驳。
# w/ w; _5 C2 R' }
# X8 n, }5 V/ u7 |9 B0 h' X具体来说,你的一切行动、感受、举止甚至才能,都始终与这一自我意象相符。请注意“始终”这个词。简言之,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按照这一类人的特点去行动”。更重要的是,你根本无法背其道而行之,哪怕有意识地努力或坚忍不拔也无济于事(这也是有些人咬紧牙关努力想做成某件难以做到的事却必败无疑的原因。其根源不在于意志不坚定,而在于对自我意象的管理)。
# x! V0 d6 J1 S, `' l, l" w6 s/ G+ z7 r- d$ U0 W0 a/ ~
“反弹”效应; b% C! H" t5 f6 y, L( H
5 l6 P, R S0 c$ q S$ A$ K; F自我意象中认为自己“胖”的人(即此人的自我意象说“我喜欢吃甜食”,说她挡不住“垃圾食品”的诱惑,而且找不出锻炼的时间)总是无法减肥并保持体型,无论她怎样有意识地想方设法与这种自我意象对抗也是徒劳。你无法做到长时间超越或逃避自我意象。就算你真能做到短暂地逃避,也会立即产生“反弹”效应,就像一个橡皮圈,在两个手指之间伸长,但稍一松懈就会恢复原状。" @6 }& k F3 x$ L2 i& F
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失败型的人”,那么无论动机多好,无论意志力多么坚强,他总能找到失败的方式,哪怕机遇真真切切来到眼前,也会与他失之交臂。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不公正社会的牺牲品,认为自己“注定要受苦受难”,那么他发现周围的环境总是证明他的看法没有错。& p6 T0 h* G% e( d: y
你还可以使这种观点进一步具体化。比如,你参加的高尔夫球赛,你的推销生涯、公众演讲、减肥、人际关系等等。对自我意象的支配是无条件的、带普遍性的。“反弹”效应无处不在。
8 t3 b% k# u' A3 M- z9 W) z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基石或基础,你的全部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甚至所处的环境,都以它为基础建立。结果呢,我们的经历似乎总是证明并加深我们的自我意象,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至于这个循环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N/ b9 f; Z4 s: [4 }
比如说,一个自视为“F”型学生的孩子,或者认为自己“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学生,总是发现成绩单上真的每次都是“F”。于是他便有了“证据”。同样,专业销售人士或企业家也会发现自己的亲身经历总是“证明”自身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无论什么事让你觉得困难,无论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似乎都在“证明”并强化某种像唱片上的凹槽一样深植于你自我意象中的东西。9 S1 Q* r" c' Z2 n2 ]/ q+ G
由于这种客观“证据”的存在,我们很少想起自己的症结在于自我意象或者我们的自我评价。如果告诉某个数学不好的学生,说“根本学不好代数”这句话不过是他的“想象”而已,那他可能会怀疑你是否神志清醒。他努力地学啊学,但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如果告诉某个销售代理商,说“挣钱无法超过某一金额”不过是她的一个想法,那么,她会拿出她的订货簿来证明你的说法不对。只有她最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又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然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一旦说服他们努力改变自我意象,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推销员的挣钱能力,都会发生几乎令人不可思议的变化。2 l/ z( s1 Y' v7 A
很显然,光说“一切存在于你的头脑,你认为自己行,就一定能行”是不够的。实际上,这简直是对他人的伤害。这样解释也许更有效果:“成绩或挣钱能力”建立在某种根深蒂固、甚至可能难以觉察的思想模式之上,这种思想模式一旦改变,你就能从中解放出来,从而更有效地开发自身潜力,并得到与此前具有天壤之别的结果。这便让我懂得了一条与自我意象有关的最重要的真理:自我意象可以改变。/ S/ A+ I! M1 F( { f
无数事例证实,改变自我意象并不在于时间早晚、年龄大小。你任何时候都能开始一种全新的、不同的生活。! |2 ~, T+ v6 n. k3 [
+ C V- U7 |6 P/ ]* B8 ^
8 O) L* v$ z9 c3 W& @8 d$ d& {
http://d.namipan.com/d/5714126372f6af96538d8c8ac9f056df289f094a3b767400. R$ p# [2 T% F
7 s0 N% c) q% i3 I[ 本帖最后由 hulaotu 于 2009-11-19 14: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