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 注册 | 找回密码

三维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展开

通知     

全站
11天前
查看: 1465|回复: 4
收起左侧

[分享] 曾国藩最为人推崇的“杀手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9: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的文弱书生,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写绝命信,叮嘱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打出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并被朝廷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第一人。' t9 D. f& F; Z* T) g$ ~( `
+ [* h, C6 c; A$ S4 u! W
  曾文正公这段历史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也经常有后人好奇:一介书生凭什么立下千古武功?追根究底,不外乎7个字——得人才者得天下!! ?8 b( r* Y- l# W; a

0 G' X: h" J/ Z$ i# r: {  曾国藩自知领兵打仗非自己的长项,他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推行人才战略,“集众人之长,补一已之短”,“合众人之私,成一已之功”,“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无可着力处。”据不完全统计,曾氏幕府二十多年间召集的幕僚达400多人,而后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曾举荐,“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中国人素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人对曾国藩怀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岂能不尽忠卖命?!人才已备,人心已得,何城不摧?何业不成?!& I2 S' n+ P- n8 n3 X

, q  F, r, K% g6 o  善于奇谋战策的左宗棠,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然而在识人和用人这一块,对同乡曾国藩心悦诚服,“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即使是老对手石达开,也不得不承认,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而作为曾之正宗传人的李鸿章,则不止一次向别人表示,不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业出于老师的提携,即其办理外交的本领亦全仗曾国藩“一言指示之力”;半个世纪后的蒋介石,对曾国藩相人的工夫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经专门研究曾氏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 Z  x- Z! m" ~

; K1 i' H! ?$ k0 s" s. f& o8 [. H4 P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到底有何非凡之处,而令这些顶尖人物折服呢?
/ @# w/ Z! g( g/ E* J3 [* R0 w5 u7 b/ e7 J" Y: c: ?, M3 Z
  其一、求贤若渴
! d( o% n% \9 }2 S* ~: p& g; l8 E: d3 Y6 J; \7 `( ]
  曾国藩桃李满天下,左宗棠门下却无一人出名,为何?左宗棠自负甚高,傲气凌人,到他手下做事往往难得有出头之日;而曾国藩宽容大量、求贤若渴,有本事的人一般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愿意跟着他走。
+ V1 a/ x9 Z- ]' H6 Z5 o3 z% A
+ J1 _4 B. j+ h- m& Y7 N  对人才的重要性,曾做过吏部侍郎的曾国藩认识非常透彻,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以荐举人为己任,疆吏阔帅,几遍海内”,看准了的人决不放过,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彭玉麟;他还嘱咐师友同僚,随时推荐各类人才;对于任何前来投奔的人才,他都礼遇有加,盛情接待。
% R* l9 T3 M4 e- o; ]* _, y1 v8 e
! G7 C: I) {& E1 V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的美名,让全国各地第一流人才对这位曾“伯乐”趋之若鹜,甚至许多新科进士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曾国藩的幕府。
. n3 t9 ^& O3 r, l+ v& u5 |& |, D: Q1 b" o5 u0 a7 x, Q
  其二、相人有法; v' N, f6 j& Z0 r6 i" h6 d

; R* Q. A" g9 Z; U5 ^  据说曾国藩精通麻衣相法,而事实上,是他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积累了丰富经验。+ s# ]) W6 u7 d& [: Y3 D
- y" }+ d( v5 ~4 V4 g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相貌、言语、举止、行为……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佳的人才。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2 i4 i$ T# t  |. ]
- k/ ~  ]1 I7 r; l8 J; B& I
  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Q5 e# g  Z( a8 d# }
0 z- }' O: H0 z* R
  其三、量才适用, m) y7 d  f# |' t, `) d5 C
- r: W' Y9 t  r1 F3 R
  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在笔记《才用》篇中,曾国藩进一步指出:“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才亦才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龃龉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适宜也。”
# {* s* I9 \+ E( n7 J4 ^7 r. p& m- P6 s' Y# X+ o$ U7 E. |- o- E% @
  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长此以往,使得他帐下军事型的、谋划型的、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
  V; v1 j4 Q1 X3 Q
) q+ k6 {4 {; p% N2 r1 t  其四、琢玉成器
5 ?' [$ \- E: H* r/ v8 Z3 k5 S8 K, t6 `' c
  对于可造之才,曾国藩在培养上所花的工夫可谓不遗余力。/ h# G4 A  l; Y9 [' M3 w

8 M' q: l4 L3 i- _3 n1 m! v4 G  “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磨砺而成”,这是曾国藩的培养人才观。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不可动辄说“天下无才”或“无人可用”。
/ K, \; w3 T6 z) d+ Y
2 Q5 x# ~! r" @9 K% _  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J9 C. ^! s9 s4 }- \  Q% _

. O+ T  M7 V; H+ M, E: r+ m- ?) n  其五、奖励为重5 V8 [/ A6 x4 X1 B0 ?

+ x9 ^. ?7 Q0 }' c- v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 f. z! O# v) M# g

' Z) L' ?5 s" b$ {! I3 v  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
, M5 t8 b" I6 P. y* A" D! g1 I" }. F4 ~. @1 Y& g7 t; f1 k6 r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之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1 ?! |1 Y" {3 l$ U/ E. U) k  ?: i

) x- ~) M( A$ M2 L: t1 l* B+ `. j9 f  知人善用,莫过曾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成就别人,最终也将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
发表于 2010-10-30 20: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涤生!一生留下无限精神财富!
5 F/ ~# f/ `3 _! b5 `: g& y留给我们后世去学习!
发表于 2010-10-31 08: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学习
发表于 2010-11-2 12: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扬州
发人身省!
发表于 2010-11-5 17: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善于变通之人,时势出英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Licensed Copyright © 2016-2020 http://www.3dportal.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备1300882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维网 ( 京ICP备2023026364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