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识高手,享用更多资源,轻松玩转三维网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东临大海,地处北温带,为黄河入海口的古代山东,雨量充足、水源丰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高林密,为人类提供了巢居穴处的便利和采集捕猎不尽的资源,提供了舟楫渔盐等人类必不可缺的生存条件和极大的交通便利,提供了开发农牧业、保障人类生命延续和安宁生活的生态环境,成为是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远古山东地区的原始居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历史悠久的东夷文化
4 i& a$ u/ z, W+ Y! t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早在漫长的山东史前文化时期(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之前,即公元前21世纪之前的文化),在山东这片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广袤土地上,山东境内就有原始居民在此生活、劳动。由于地处东方,相对远离于地处中原的统治中心,后人就把中原以东的众多部落称为“东夷”。所谓夷,是夏商周三代中原地区的居民对以海岱地区为主体的东方居民的称谓,《礼记·王制》就有“东方曰夷”的称谓,夏称之为“九夷”,商称之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后开始称为“东夷”,这里的民族被称为东夷族,所创造的史前山东文化也称为东夷文化。在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时期,山东沂源县出土的“沂源猿人”化石,是已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据考证,沂源猿人化石从体制特征上看,同北京猿人相似,而且与沂源猿人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群也同北京猿人伴生的动物群基本相同,他们很可能就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考古发掘证实,山东史前文化主要发源地在鲁中泰沂山区,迄今所见沂源猿人化石及其后继者的旧石器遗址,几乎全都集中在泰沂山脉中段。此后,在山东还发现了多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分布于从泰沂山区、鲁中南到山东半岛的广大地区。
! ]% ], h9 P3 j# k 此后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山东地区古人类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殖,逐渐由地势较高的山岭地带移民至浅山、丘陵、谷地与沿河平原。已出土的细石器遗址成群分布在沂、沭河两岸的平原和低山丘陵谷地上,一直延伸至江苏北部。" Y6 H8 h: _, y, s- }% S) U6 ~+ n
旧石器时代晚期,粗大的打制石器日趋小型化,类型特征日见鲜明,制作和修理技术也趋向成熟,这些都显示出旧石器文化的进步。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以后,在距今一万年前后,山东大地进入了以磨制石器和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的新阶段。; Y( {/ K8 g, R+ @) E) j
20世纪20年代末被发现,30年代初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队开始挖掘的现今山东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是由中国考古学家自己发现、独立发掘的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出土的大量造型优美的黑陶器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之誉的蛋壳黑陶和发达的轮制陶艺技术,说明龙山文化时代山东先民的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表明了山东地区(海岱考古文化区)史前文明的发展是沿着后李文化(距今约8500—7500年)——北辛文化(约距今7500—6200年)——大汶口文化(约距今6200—4600年)——龙山文化(约距今4600—4000年)——岳石文化(约距今4000—3500年)的序列自成系统发展的,其中尤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 J2 S7 v& [0 S4 ?8 p, o# [2 B
1.后李文化8 M7 a! R5 ?( e {- Z# M
后李文化是山东大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因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遗址而得名。从发现的大量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宽大住址和集中墓地看,后李文化已进入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时代,系母系氏族社会的繁盛时期。! G# H; L1 x$ X* Y2 p; e, X7 v
2.北辛文化
1 ^% t. M: q( r 北辛文化生成于地处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古滕州。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北辛文化三足釜所在山东滕县(今滕州)官桥镇薛河故道北辛村,发现了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遗址。这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大型镂孔灰陶器座8 b8 |" s5 l0 F
大部分地区。考古表明,北辛文化由于农耕生活的发展,男子社会地位逐步提高,社会形态处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0 Y0 R6 v3 a* W, o( P7 ~
3.大汶口文化) ?$ z! {! S7 G! ~9 G
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泰山南麓(距泰安市60华里)的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重要遗存之一,以特点鲜明的陶器和陶器文字的出现为主要特征。大汶口文化是史前山东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社会进步明显,尤其是中、晚期社会已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为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飞跃的大转型提供了充足条件。原有的原始氏族公有制开始瓦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新的阶级社会即将开始。: a" Y7 x; ?- W9 U1 ]
4.龙山文化
! N% d# \+ }4 G, N: R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在山东的寿光、章丘、邹平、临淄、阳谷、五莲、日照等地也都有城址发现。龙山文化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手工业都达到了时代的顶峰。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之多、之密集,出土文物内涵之丰富多彩、价值之高,非常罕见。龙山文化时期已是阶级和国家形成的文明时代了。2 }) N% ~6 X+ v1 k4 p8 R
5.岳石文化
7 d, h2 v9 i3 }; w 商代甲骨文岳石文化因山东平度东岳石村遗址而得名,是山东新石器文化的余波,相当于夏朝与商初的数百年时期,与夏、商文化并存而又独立体系的东夷文化。集中分布于胶东半岛地区及汶泗流域,沂沭河流域,同时也散射到江苏北部、河南东部、河北东部及辽东半岛。岳石文化遗存的重要文化特征一是出现了青铜器物;二是出现了新型石制工具;三是陶器自成系统;四是发现了卜骨和卜甲。
, w3 X* j) x# A + _) V2 F2 k7 z7 R" A" b
山东地区的新石器考古文化,是迄今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跨时最长、范围较广,而遣址较密集、出土文物较丰富、反映的社会情况较为先进的新石器文化。史前山东文化与黄河中游文化、长江下游文化一商代亚醜青铜钺起,成为中华文明的最早源泉地。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表明,在文字记载、城市发展、冶炼金属、制造工具等诸多判断文明水平的要素方面,东夷文化都走在了前列,东夷文化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 x1 J3 z6 c% h% p1.发达的农业
+ m) g5 F. Y$ F c3 D4 R1 p2 O1 S 北辛文化时期,原始农耕已有所发展,磨制石器日趋精细。而村落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建筑表明,这时东夷人早已走向定居生活。与此相应的是多种类型的泥条盘筑陶器的大量出土,可用以印证东夷人熟食技术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善,这对促进人体的进化和文化创造的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b( j" H+ t" ~7 l7 k N* Q2.先进的制造业
- G" C* V5 u1 \% p一是弓箭的发明。东夷族人的这一重要创造,使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了质的进步。“夷”字为人负弓之形,印证了弓箭由东夷人发明的传说。从考古发现看,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骨质和蚌质的箭镞,从实物资料上说明了传说的可信度。9 |6 \, V" W- E, F, I+ u$ i9 V& Z
二是陶器制造。在北辛文化时期,东夷人已开始制作陶器。到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已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陶土的选择、成型、烧制等一系列极为复杂的过程,制作出多种极具艺术美感的陶器。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制作之精美,技术之高超,在整个中华史前文化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除利用天然粘土外,东夷人还使用了高岭土作原料,曾烧制了少量表里很白净的陶,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做了最初的尝试。* \) \. b9 `3 e) c9 n
三是铜器制造。龙山文化时期已发现出土真正铜器的遗址,分别分布在胶县、临沂、日照、诸城等七处。铜器有:铜钻(铜锥形器)、残铜条、残铜片、铜器残片、铜渣等。这明确表明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已有了自己的炼铜和制铜手工业。8 W9 @# ~) C% Q& q" [
四是酿酒业。大汶口文化早期,原始农业及陶器制造业的发展为酿酒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北辛文化时期出现的高柄杯,可能就是一种酒器。据此推断,中国酿酒业的产生有可能始于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北辛文化时期。( V/ U' u2 y6 T1 H+ o/ r
3.最早使用文字% F' _) a9 S; z
商代甲骨文文字的创制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在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形成了象甲骨文那样相当发达的文字系统,而在这个漫长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与年代较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有直接的关系。在山东地区,除在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刻画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外,其后又在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了一块刻有十一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个个独立成字,笔划比较流畅,整体排列比较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结体极似后来甲骨文、金文的构造。与大汶口单个图形文字相比较,这11个文字组成了一个短句,记述了一个特定内容,具有了记载的功能,表明至此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5 F8 s$ F2 B( X6 j4.完备的“礼乐文化”
7 Y2 u0 Y% B2 z% j9 M$ F7 K 古代中国往往被称为“礼乐之邦”,古代的中国文化因此也被称为“礼乐文化”,而大汶口一龙山文化正是形成这一礼乐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礼制是一种体现社会尊卑等级的制度形式。' @% \6 _, z! r
东夷族原始礼制的主要表现,一是宫室制度。从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寿光的边线王、邹平的丁公和临淄的田旺等龙山文化时期古城址的发掘看,已具有宫室制度的一些迹象。二是埋葬制度。在墓葬中,已表现出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如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已出现了墓室面积8平方米以上的大墓。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墓葬的分级制日趋成型。三是礼器。礼器是主要用于重要礼仪社交活动的器具,是人们社会等级名分的象征与标志。随着礼制的不断发展,礼器的种类不断增多,在大汶口文化的中后期,已有玉钺、石钺、骨牙雕筒、大口尊、鬹、觚、高柄杯等。至龙山文化时期礼器趋于专门化,主要礼器有玉钺、玉版、玉冠饰、蛋壳陶杯、黑陶罍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作为祭器使用的鸟造型三足器棗陶,被认为是东方文化的“标准化石”。1979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里出土了名叫笛柄杯的乐器,能够吹奏出4个不同的乐音,音响清脆悦耳动听,与近代横吹竹笛不贴膜时发出的音响相似。这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陶制横吹管乐器。
+ X6 P- z- F3 O2 {0 H, p3 ?5.文明社会的先导
4 V: U( q* H! q7 X# k2 x, G) V- O 城市的出现是社会走向阶级分化的反映,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子崖遗址是三个阶段的古城遗址,其最下层是山东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另外,又先后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一个十二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城址,在临淄桐林遗址发现了一个十五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城址,在寿光边线王遗址发现了五万平方米的城址等一系列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在山东五莲县丹土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城址距今4800年以齐国故城排水道口上,龙山文化中期城市具有蓄水池、排水沟和出水口等设施。这不仅将山东地区城市的出现提前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而且进一步证明了龙山文化时期城市功能的齐全和筑城水平的高超,说明东夷人约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即已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并且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到龙山文化时期,古老的氏族制度已接近它的终点,文明社会的曙光已灿然可见。
* ^+ d, |0 O, v
. A% z9 f8 G( Q( s7 `4 E3 r7 P7 V |
|